己丑闰五月初,应平阳文友盛情之邀,我们一行5人拜谒了龙澍峪胜境,那山谷新妆、圣峪芳容,驻在了心底,佛光咫尺,昭示永远。
龙澍峪,乡民又唤“龙斗峪”,位于襄汾县城西北,古襄陵县城西南,黄崖村正西的姑射山之中。据史料载,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帝尧时代,贤士黄崖子就辅佐尧王解除民间疾苦,帮助后羿射日,传授养生之道。现今的黄崖村即是黄崖子传道的故里,历史渊源可谓久矣。车到峪口,但见两山夹峙,山道盘旋绵延进深十数里,其间沟岔或深或浅数十条,山道崎岖宽处尚可行车,窄处仅容两人擦肩而过,好在按图索骥车停在了“歇马店”,否则可真进退两难啰!进得峪来,先前浑身笼罩的暑气一扫而空,几步之间,迥然两季。缘路而上,两旁如刀削石壁巍然耸立,危石嶙峋,奇石招手,顽石点头。栩栩如生,脉脉含情。山岩突出,沟壑之中,悬崖之上,千奇百态,老颜童姿的苍柏郁郁葱葱;各色野花、未名野草争奇斗妍;山鸡呼朋,啾啾唧唧;野禽唤伴,呢呢喃喃;松鼠弄尾,戏嬉树桠;黄羊竞腿,穿行山巅。绵延数十里的20多处300余间庙宇星罗棋布,各式建筑或高或低、或仰或俯,有的横空出世独立于山崖之上,有的半藏半露闪现于怪石绿树之中。红墙绿瓦的庙宇,气势恢弘,质朴典雅,巧夺天工的楼阁牌坊,目不暇接的石刻题诗,千奇百怪的天然石洞,与山势浑然一体的天桥古蹊,妙趣天成的天梯石栈,身临其境不由人不顿觉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真不知这天造地设的龙澍峪,竟如此教人销魂夺魄也。
转过一“宽绰”之地喘息甫定,文友行健君告诉我,龙澍峪风景区,一地集四景:华山之险、五台之风,兼有蒲县东岳庙之地狱,隰县小西天之天堂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每年清明节和六月十三两次庙会,迢迢千里赶会者有之,乐不思蜀迟归者有之,迁客骚人,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盛况空前。龙澎峪,千百年来为百姓之游览胜地,文人骚客把酒赋诗之处,虔诚的善男信女朝拜之所。近年来,每次游山赶会者足足超过50万人次,经贸摊点5000多个,成交金额逾八百万元之巨,真了不起……
哦——哦!正听醉心处,不意脚下轻滑,险些闪倒,步子愈发稳扎稳打。踏着山路,缓步峪中,山陡谷深,峭壁森森,山风习习,石壁透寒,只见头顶一线天。然而遨游胜景,探幽寻古的信念,激励我抖擞精神,不大一会儿便到了镌刻有“渐入佳景”四字的石崖前。这是进入峪内必由之路的第一关。圣峪漫道,佳景诱人,“龙斗双阙”,活灵活现,深谷险崖之中,蓦见龙斗景观那般的惟妙惟肖,反倒使人有点心惊胆颤。清雍正举子张卯《龙斗峪诗》云:“传闻龙斗几千秋,入峪曾无碧水流。云飞古洞层层幻,树满悬岩处处幽”。“龙斗双阙”在张举子笔下被描绘得又险又幽,情趣横生。由于此处洞山惊险,景致奇观,曾被列为”襄陵十景”之一。岁岁年年,清明六月,成群村夫村姑,远近文人墨客前来朝山游观,那情、那景闻名遐迩,誉播四海,香火绵延,弥久不衰。
过“龙斗双阙”,“龙澍峪牌楼”映入眼帘:四柱双层,钩心斗角,重檐兽脊,巍巍然、肃肃然立在山岩基石上,古体古貌,古色古香,颇具古代典雅朴实的建筑风格,匾额上镌着“佛光咫尺”四个镏金大字,字属行草,笔力苍劲有力,运锋潇洒自如,乃一代书法瑰宝。这是我国书法大师、陕西师大教授、著名学者卫俊秀先生的题词。伫立牌楼之前,瞻仰先生真迹,卫老先生孜孜矻矻跋涉的身影又活生生地走进了我的脑海,这位伟大学者他永远活在后人的心里!带着缅怀、尊崇的心情,我们轻移碎步,惟恐惊醒先生难得的一梦。从此进入龙澍峪石刻书法长廊,但见沿谷缀满摹崖石刻:“天桥古蹊”、“石门绾秀”、“崖岩巷松”、“蓬壶仙境”等等,均以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法艺术展现在游人面前,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这些文人骚客遗墨,虽大都是不留姓名的无名氏作品,然皆遒劲隽永,婉约绚丽,各具书法神韵,乃不同时代的书法珍品,供人欣赏、供人玩味、供人摹临,供人评判,吸引着历朝历代文人逸士不辞鞍马劳顿,千里迢迢,争相踵趾,真可谓不是书展胜似书展,无名文士美名留传,澍峪久远、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一大书法艺术宝库。游者中有书家评曰,澍峪书品堪与敦煌书法石窟遗墨媲美;还有学者抒写赞赋:“山道蜿蜒似游龙,夹壁翰墨冠西中”诚然精当,精当诚然。
《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姑射山中的龙澍峪真是个有仙亦有龙的好去处。旧《襄陵县志》记载,此峪“郁郁苍苍,隐有佳气”,“有青松秀列,翠嶂雄盘,野鸟联鸣,白云间出”,“神之寓之,宁不其所?”庄子在《逍遥游》中亦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传说中的神仙黄崖子就居于此。四方巡游的水龙、火龙为争得这块风水宝地曾斗得天昏地暗造祸人间,最后被龙澍菩萨点化成石,“龙澍峪”得名即源于此。我恍然大悟,圣峪点滴如珠,串缀成珍,美哉妙哉。
说来真奇,进峪游山者同时拔两把草放在水龙洞和火龙洞,隔数月火龙洞的草就干枯若柴,而水龙洞的草却新鲜如初,不少游客屡试屡应,不由人不啧啧称奇。再往西有一自然的猿人石,形象是猿人的头。大牌楼正面有一个天然而成的大蜘蛛,与大牌楼左右的两条龙相对,人称“二龙戏蛛”。此乃一大景观,实属罕见。
过“天桥古蹊”,两山之间仅有两米多宽的一条仙路,两山柏树相搭,就如同进入一条深不可测峡谷。穿过小牌楼,沿着陡峭的石壁耸立的山道上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数丈高的峨山桥突兀而现。峨山桥依山而造,石砌而成。顶中曲合龙处有一铁锁悬空,相传为鲁班所建。桥上飞阁凌空,造型精美。桥下有一天然石瓮,深两丈有余,终年存水不涸。穿过峨山桥西行,拾级而上,四组大型庙宇古建曲径相通,最近的正殿,建有华佗洞、千手菩萨祠,上悬金字牌匾“大雄宝殿”。令人叫绝的是宝殿东侧的梳妆楼,楼为两层式楼阁,半悬在空中,有引桥正架峡谷与之相连,整个建筑由16根木柱在半坡支撑。其木柱手可晃动,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被国家确定为一级文物。从此往南上行36个石阶为灵宫庙,再折西上行365个石阶就是南天门,从南天门复上72个石阶就到了龙澍峪的最高峰——南顶,其险胜似华山,其景美如五台。导游告诉我们,到南顶的石阶分别象征着36天罡、72地煞。走过365个台阶可保全年吉祥如意。多么美好的祝福,多么美好的祈愿!这祝福、这祈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一定会变为灿灿画卷。
我忽然记起福建南平陈学梁先生写给龙澍峪的一副佳联,联云:襄陵胜境,危阁悬桥,谁谓此方非道窟?汾水长天,青龙白鹤,吾言该处是仙家。
呵,澍峪胜境,我们的仙家。 (作者:李关良 )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