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心底的赞歌

2009-07-18 09:4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风雨飘摇的上个世纪40年代,我出生在槐埝梁岗头村。蜗居乡下的髫童,根本不知道“汽车”是个啥模样。出门子,走亲戚,赖得跑,总是让大人抱着背着。稍大之后,有时坐上爷爷赶的牛拉铁轮破车,咯噔咯噔,摇摇晃晃,可心里觉得挺美气。
 1951年秋天,我跟随父亲到临汾上学。那时的临浮路只是一条高低不平,有风尘土扬,雨天一路泥的公路。爷儿俩依然坐的是那种铁轮车,整整摇晃了一天。
 1962年,师专毕业后,工作分配到浮山,这是我第一次坐汽车回老家。路变成了沙石路,马车换成了大汽车。当时,浮山只有一辆大卡车,既拉人又载货。敞车,没有顶篷,也无座椅,乘客大都站着。待马达轰轰隆隆一阵后,才蠕动上路。因路坑坑洼洼,人坐其上,就像晃动在簸箕里。即使这样,心里也挺满足,因为以车代步,再不受爬山涉水的艰辛,车到浮山,70里路,颠簸了一个时辰。大家下得车来,浑身尘土,面面相觑,分不清眉眼,同车的学友笑我“土地爷”,我笑他“土驴儿”,真是苦中有乐。经常步行回家的农家娃还风趣地说:不管啥样儿,这辈子我总算坐了一回汽车。
 要说小汽车,那就太稀罕了。记得我在团县委上班时,县委书记鲁光敏还骑的是自行车。翌年,华北局书记李雪峰在省地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来我县视察工作,鲁书记携县委办主任周学仁骑车去路迎,李书记诧异地说:“县委书记怎么还骑自行车!”鲁书记如实地说:“县上还没小车哩。”1963年,县委才有了一辆老掉牙的美式小吉普。这部车并非县委购买的,而是全国供销总社以寨圪塔供销社的名义赠送的。因车太破旧,且零件难配,常常是修一次,只能跑几天,就又搁置了。后来,县里增加了几台大卡车,但只是跑临汾的货运车。那时,乡镇根本不通汽车。《山西日报》的部主任肖寒赴寨圪塔采风,还是时任供销社主任的刘永升牵马接送的。县委通讯组的几个同仁,到寨圪塔采写新闻稿,返程中,乡农机站的负责人特地为我们安排了站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头送行,那时大家都感到很欣慰。在那路上很少能见到汽车的年月,出行实为困难,说实在的,下乡只要能坐上车,不管是什么车,都是件幸事。
 日新月异。三中全会,给浮山带来了生机,改革开放,为山城增添了活力。神山凤城打那以后,交通情况一年一变。迅速发展起来的浮山县域,村村铺了柏油路,乡乡通了汽车。就是以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大汽车、小轿车也进了农家,那些靠勤劳先富起来的农民,儿婚女嫁还陪送了小卧车。有路就有车,人们已司空见惯。就连过去偏远山区的狗,把汽车当成怪物,一见就追着汪汪叫,现在也不屑一顾。县城,宽阔平坦的街道六纵 四横,车水马龙。县汽车站开往临汾的车10分钟一趟,招乎乘客的呼叫声不绝于耳。满街穿梭的“的士”招手即停,乘车极为方便。
 眼下,县乡公路联成网,汽车进乡入村,无论你生活在哪里,只要想出门,进省城,串乡村,北上京师,南下豫晥,西奔秦蜀,东去冀鲁,省亲会友、打工经商、上学读书、旅游观光、胜日寻芳、私务公干等等,天天风雨无阻,日日汽车迎送,安全便捷,从心所欲。
 更有那些腰缠“万贯”钱包鼓起的大亨,出门不是开的“奔驰”、“林肯”、“丰田”,便是“红旗”、“悍马”、“保时捷”。还有那些美男靓女自驾“奥迪”、“宝马”、“雷克萨斯”,来往潇洒,形成一道流金淌银的亮丽交通风景。据常来和了解浮山的临汾人说:要说车的数量临汾比浮山多,可名车、好车浮山并不比临汾少。
 我这个年近古稀之人,亲眼见证这沧桑巨变,心底永远回荡着车轮滚滚的时代赞歌!  (作者:张玉奇)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澍峪胜境是仙家

下一篇: 心在哪里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