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华林摄制的《塔儿山根据地抗战纪事(音像版)》
《张华林:一个用生命征集抗战影像的耄耋老人》的通讯,在《临汾日报》头版刊发后,在襄汾县乃至全市产生了不小反响,引来众多读者点赞:“一位终生从医的老郎中,一个年近八旬且患恶疾的老共产党员,用五年的时间,由儿子开车老伴相随,拿上摄像机贴上退休金,足迹踏遍塔儿山,遍及汾河两岸,寻访老党员、老八路和老游击队员,成功编制出塔儿山根据地的抗战纪事,其事迹感动人,其精神鼓舞人、其人真乃可敬之人!”
张华林事迹在报纸发表后的翌日,他即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去临汾与他晤面,请我为他写点文字,不是为他唱赞歌,而是要为领导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和战斗在塔儿山一带同日寇战斗八年的抗战军民唱赞歌。对于一个生命垂危又与我有着深厚情谊的老同学的要求,我没有任何推辞的理由,一口应允。
8月5日清晨,我驱车来到他就医的临汾附属医院住院部,病榻前,谈了他拍摄抗战故事以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献礼的心路历程。他说话已显得很吃力,不时咳嗽,初始声音较大我还听得清楚,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小以致听不清他讲的内容。末了,重复他的要求,要我尽快把文章写出来,争取尽快见报。
作为一个以“修齐平治”为担当的老文化人,我义不容辞地尽我所知并将我的感受写出来,以上不负苍天、下可告慰为抗战胜利而牺牲的千千万万先烈,同时也不负我与老同学张华林这份深厚友谊。
谈到张华林征集抗战纪事影像,还需追溯到2011年。
那一年,襄汾县档案局和党史研究室联手编辑出版了一部《襄汾革命回忆录》,张华林在临汾市一位老同志那里看到了这本书,发现这部近百万字的书真实再现了襄汾早期党组织、红军东征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过程,每一篇回忆文章均为亲历亲为亲见者所述所撰,令他爱不释手。他当即给我打来电话,让我给他找了一本。
不几日,他告诉我,他要把这本书的重要内容用音像记录下来,并配上乐曲,再现战争年代军民同心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画卷。他对我说,书中收集到的写回忆录者大都是古稀老者,如不及时抢拍恐怕就来不及了。我告诉他,光急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要一步一步来,先制订一个拍摄计划,编出拍摄提纲,争取在三五年内完成。
从2011年秋季起,张华林就全身心投入了现场拍摄中。
他的班子主要是三个人,儿子张斌驾车,他摄像录音,老伴负责后勤。必要时,他会找些老同学、老乡、老朋友,或作向导或帮他寻找知情人。对他帮助最大最多的是同村同学赵梅兰。梅兰于2007年出版过一本《家乡纪事》,对他们上西梁村的抗日战争有详细记载,为他拍摄塔儿山根据地抗战史料奠定了基础。梅兰还陪同他到陶寺乡张再烈士陵园实地拍摄,为他制作“血战桥儿上村”收集到充足素材。
沿着当年八路军和襄陵地方武装队伍出生入死进行抗日走过的路程,张华林从塔儿山下到汾河两岸,深入山庄窝铺,遍寻抗日地下党组织活动的踪迹,遍寻健在的老八路、老党员,现场采访,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一手材料。
2013年冬天,正当他在家静心编辑时,感到自己胸部憋闷,咳嗽不断。经北京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肺部长了肿瘤,切片化验为恶性,他不得不停下工作进行化疗。待病情稍有好转,他又投入到抗战史料的整理与编辑工作中。驱使他带病坚持编辑的动力来自抗战英雄们的精神感召,他要与疾病抗争,与有限的生命争时间。他挑战自我,挑战生命极限,忍着病痛的折磨,到2015年6月底,《塔儿山根据地抗战纪事》(30集)的拍摄圆满画上句号。
谈起后期制作的艰难,他显得很激动。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停下来?”他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人把‘及时行乐’与‘人不为己’作为真理,金钱至上,私欲膨胀,丧失人格,把‘人’装进四方框的钱眼儿里,成了‘囚’徒。人,一旦丧失良心,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当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躯体之病,却不能医治人的心灵。制作抗战的电视故事片,是要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用红色文化塑造人们的灵魂。”当我们共同探讨何谓中华民族精神时,张华林有几句精彩的概括。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是: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智勇兼备的战斗精神、自强不息的攻坚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和崇廉尚俭的律己精神。
张华林采访过的从抗日烽火岁月里走过来的老党员、老八路,如今都已耄耋高龄,谈起现在的生活,他们都说自己很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好。再问,“为什么你们精神状态这么好?”他们说:“我们一生重的是精神,重的是名节,重的是人格。”现年已97岁的秦业生,193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依法办案,不贪不沾一生清廉;90岁的曹善保,是一名普通的老八路,如今享受民政部门退休老兵待遇;86岁的王德贵,16岁入党,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乡宁、洪洞两个县的县委书记,最后从临汾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位上退休。他们虽然历经险难,但都化险为夷,一生都坚守艰苦朴素的生活,如今过着幸福生活,安享晚年。
他们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借这个机会,他们要向后辈讲一讲抗战年代难以忘怀的故事,一来可以声讨日寇侵华的暴行,二来让后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8月5日,我看望张华林时,谈到当下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谈到学习传统文化,他对我说:“今人说到传统,常常对接唐明清。而我认为,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所创造的民族精神,才是最贴近时代、最值得弘扬的传统文化啊!”(曹文敏)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