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边小路成大道

2009-09-18 17:5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们村边昔日那条高低不平的狭窄小路,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每当回家从此经过,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住在塔儿山脚下汾河岸边。童年的记忆中,不知曾于何时,顺着沟底,沿着地脚,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走出一条小路,进村还连着一道陡大的坡,与外界的村庄连在一起。父辈们年复一年地行走在这条小路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基础十分的薄弱。因而,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贫穷、滞后。那时候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也很少有人外出闯荡世界,终日固守着贫穷的家园、固守着那条高低不平狭窄的小路。
 小时候初中毕业后就不再上学了,跟着大人们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那年夏收时节,生产队里让我们十几个年轻娃组织成一个运输队,每两人一辆小平车,将割下的麦子连秆带穗地拉运到麦场里进行碾脱。依旧行走在那条高低不平狭窄的小路上,拉到了坡下,四五个人集中围住一辆车,拉的拉,推的推,往坡上盘送,当上到坡顶时已是浑身冒水、满脸的汗珠。回头望着那道陡大的坡,望着那狭窄不平的小路,我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这条高低不平狭窄的小路能成为 宽阔平坦的大道?带着一份梦想与期盼,1972年我参军离开了家乡,走出了那条小路。
 时隔几年后,我探亲回到了家乡。有一天,我受着战友托付,骑着自行车去看望他们的父母。回来的路上不料下起了雨,走到村边那条小路上,车子链条上下颠簸的哗啦哗啦直响,车架间很快也缠满了泥,感到越骑越沉重,不小心便滑入泥泞中,心想既然骑不成那就推着走吧,还没有走出几步,车轱辘被泥糊的也转不动,无奈之下只能扛着自行车走了。回到家后我冲洗着车上的泥巴,想着路上遇到的酸甜苦辣,此时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久也不是个滋味。
 1991年我转业回到了家乡,感到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变了。原来连接南北两市又窄又破的公路变成了二级公路,通往乡镇间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昔日村边那条高低不平狭窄的小路也修直加宽了。当再次行走时,虽然不是水泥路,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时扛着自行车回家了。
 来来往往中,看到的是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和来回穿梭的摩托车。我感到陌生中含着亲切、贫穷中充溢生机。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村里的少男少女们也挣脱了守旧观念的羁绊,纷纷走出家园,去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将家乡的小路扯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小时候缩短城乡之 间差别的梦想与期盼已变为现实。
 近几年,我多次回家,村边那条高低不平狭窄的小路已铺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与城区街道连接在一起。原来路边杂物堆积的垃圾场已盖起一排排住宅小院,路两边栽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跑在路上的小轿车、运输车、各种小型机动车不时响起那动听的鸣笛声,畅通自如。昔日那狭窄的小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门难、行车难的状况已成为记忆。乡亲们欣喜地告诉我:“县上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改善医疗条件,在原造纸厂新建医院,村中间南北还要修一条大路,与两翼公路相连接,到时候咱们村就纳入城区了,这条路会修得更宽更好。”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比儿时的梦想更加美好,更让人心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央领导体恤民情,高瞻远瞩,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县政府组织实施以农村主干街道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主要目标的“五化”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深、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有财政拨付专款,各行各业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向农村倾斜,机关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企业家们纷纷解囊,在外人士慷慨相助,支持农村“五化”建设。我相信,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一个个生态文明式的村镇会不断涌现,乡村的道路建设也会不断地扩展、延伸……(陈年喜)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路的记忆

下一篇: 亲情无需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