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园说的是师大门口的海子边公园,说一只猴子倒是有点夸张,公园里当时有好几只猴子,除了猴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如狮子、狼、孔雀等,虽品种不多,但总能让没去过大城市的大人和儿童们开开眼界。一条马路也有点夸张,当时临汾城里能称得上马路的有两条:一条是从鼓楼到东关十字的红卫路,也是当时的商业中心,著名的三八商场、前进商场、胜利商场都在这条路上;一条是从水厂通到临纺、临钢的马路,叫解放路,虽然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中段还有长长的一段上下坡,但能跑汽车应称得上马路。那时候解放路上的标志性建筑有临汾宾馆、平阳宾馆、新华书店、供销社大楼。说一个警察一岗楼倒是真的,一岗楼就在解放路新华书店十字处,经常人们只能看到一个警察在执勤。
那时候临汾人口不足20万,向阳路、五一路尚大多是庄稼地,贡院街还是窄窄的小巷,迎春街、平阳街还没有贯通,其他街道就更不值一提。
临汾第一次可称得上大规模修路是在1983年,从东关大十字到临钢的路。当时临钢人要走近道到城里,须经过渣场,穿过铁路涵洞,路两边是临钢排泄出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到春夏秋季臭不可闻,路很窄且杂草丛生,经常有骑自行车的人掉进水沟。修路要拆上百家民房,引起不少人骂娘和告状,但当时的市委书记李春芳硬着上,路修成了,着实让临钢人有“天堑变通途”的感觉。
第二次大规模修路是在1985年,当时不仅红卫路、解放路焕然一新,广场上的沟填平了、贯通了平阳南北街,新矗起邮电大楼、五洲酒店、工贸大厦、友谊大厦、粮食大厦,还兴建起两座立交桥,使长期习惯了过扳倒叉铁路的人感到确实方便多了。同时还打通了向阳路东段和五一路东段,在五一路东也修起了立交桥,虽然路不宽,路面质量也是“年年修路年年坏,年年坏路年年修”,但路通了,铺上了柏油和昔日不一样了,当时任市长的刘和平带我看了颇为自豪地说:临汾市区的现代化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
第三次大规模修路是在撤区建市之后,它使临汾脱胎换骨实现了向都市化发展的道路骨架。
先是4.6公里滨河路的开通:主干道分8车道28米宽,两边各有5.6米宽的自行车道,12米宽的三条隔离带把左右车道、自行车道分开,隔离带中青草绿如毡毯,松柏冬青囊入其间,又拼成各种引人注目的图案,让人爽心悦目。4米宽的人行道高出路面且用青色地板砖铺就,并栽有松柏、冬青、梧桐和国槐,路边还有数十米宽的护路带植有杨柳柏槐。夏日炎炎,夜晚不燥,冬季寒冷,绿荫如春,汾河因筑堤建园而水波荡漾,因而它成了夏秋人们消暑和晨练的好去处。
横跨汾河上的立交桥使临汾人真正体会到了现代化立交桥的方便,上了桥无论向左还是向右行都不用停车,再受红绿灯的限制。宽宽的桥身,高高的桥柱,成为临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紧接着是高速到尧庙迎宾路的改造,从临纺到尧庙的外环路的改造,从张礼到临钢东门再接到霍侯一级路的改造,华康路、华州路、尧贤路的贯通,临汾的公路建设彻底摆脱了修修补补的历史。以滨河路为样板主干道都在50米左右,主干道、自行车道、人行道都置以宽阔的隔离带,都植有花草树木,一路一景,甚为壮观;路两边都矗立着漂亮的路灯,不拘一格,各具风采。
公路两旁标志性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的大楼、鼓楼安宇花园、中行大楼、中银大楼、七星酒店、圣源酒店大楼结束了临汾最高六层楼的历史。城东的恒安新东城、东方·亚特兰、盛会花园;城南的裕祥花园、东风花园、卧龙潭花园;城西的教授花园;城北的向阳华府、滨江明珠、花园明第、君临苑、丰台苑更是耸起百座十几层的高楼。楼宇比肩,街衔通畅,居民社区花卉四季,机关学校满目园林,商铺张灯结彩,货物琳琅满目,让临汾披上了大都市的风采。
假如你有雅兴,夜晚登上鼓楼、报社楼、或其他“一览众山小”的高层建筑的顶层,你不仅会看到已有78万人口之城的喧闹:五洲、唐尧、思麦尔、七星这些星级饭店,星罗棋布的万佳福超市彩灯闪烁;滨河路、尧贤路、平阳广场、鼓楼广场曼舞轻歌;各大街小巷人涌如潮,品小吃、购物、逛夜景者络绎不绝;你还会看到条条街道如银盘五光十色,滚滚车流似飞龙姿态万千;路边屋顶各色各样的广告牌、显示牌、霓虹灯让城市流光溢彩、璀璨斑斓!数十载弹指一挥间,老友重来惊瞻古城嬗变,古人魂返疑入天上仙境!
趁着人车稀少的时候,驱车在临汾城内兜一圈风,你不仅会享受到路边楼宇环拥的摩姿,神态各异的灯彩,更会享受到姹紫嫣红、百卉之秀、四季不殊的松柏之青,以及带给你视觉美嗅觉香的感动!
特别是宽阔的迎宾路、滨河路、临桃路、外环路、华州路、华康路、尧贤路这些近年来新修的道路,一泻千里的驱车狂奔,你会心中悠然感慨改革开放的伟大:是改革开放造就了临汾的今天,是改革开放造就了临汾路的今天!(安乐才)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共和国与我】路的变迁
下一篇: 村边小路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