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频现 号角连营 精彩纷呈
9月15日,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省文博会)圆满闭幕。一周时间里,临汾展厅内30余家参展企业、60余类参展产品,通过展览和现场演示,向游客展示美丽临汾、厚重临汾和特色临汾。
临汾元素惊艳盛会
通过“文博之门”进入主展厅,再进入临汾展厅的区域中,每一处造型都可谓匠心独具,更充满了临汾元素。
甫一走进主展厅,根据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复原的13根高低不一、弧形排列的方柱就赚足了游客眼球。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寺遗址及古观象台的考古发现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该考古成果被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重大考古发现。四千多年前,帝尧“授民以时”,华夏民族掌握了时令节气,由此掀开了农耕文明的大幕,竖起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游客们站在方柱一侧,从方柱间的缝隙眺望前方,仿佛置身四千多年前的观象台前,目睹东方升起的第一缕朝阳。
绕过古观象台模拟区域,欧阳泥彩工作室的数件作品向人们再现了山西古代彩塑艺术的辉煌。荀子作为孔孟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代表人物,其融合儒家与法家思想,提出“治之经,理与刑”,为我国传统的礼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法治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泥彩艺人通过灵巧的双手塑造的荀子雕塑目光深邃、气宇轩昂,无声诉说着临汾厚重的文化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内,晋作古典家具备受热捧。
作为与广作、苏作、京作家具合称中国古典家具四大流派的晋作家具,其制作技艺起源于秦汉,宋元时渐趋成熟,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唐人居“晋作家具技艺”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次展出的花架、条案、书柜和方桌是其公司产品的九牛一毛,不管是用料,还是制作技艺,都将晋作家具兼具玲珑剔透、雄健凝重、铺张扬厉、秾华靡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晋窑火展区,临汾窑、霍州窑的出土文物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虽然经过几百年岁月的风尘和洗礼,一件件金元时期的精美艺术品依然光可鉴人,潜移默化中将临汾古平阳窑和霍州窑曾经的辉煌向游客娓娓道来。
临汾文化征服观众
站在临汾展厅前,中国源头”华夏之根”探最早中国、观黄河壶口、回洪洞老家”等标语向人们昭示着这座城市的厚重;乾坤湾、七里峪、舜王坪、云丘山、东岳庙等自然景观通过一张张气势恢宏的照片向游客展示临汾这方土地的魅力;而蒲剧、走亲习俗、威风锣鼓、唢呐、天塔狮舞、跑鼓车等非遗项目用充满动感的照片向人们传递着古平阳灿烂悠久的文化。
展厅四周,形态各异的松针枕头、雍容华贵的山核桃工艺品、美轮美奂的凤头鞋令游客爱不释手,而艺人手起剪落,片片碎红处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随即完成,带着历史厚重的粗布现场制作完成。金丝彩嵌工艺鼓展位前,经过设计、制图、掐丝、上彩等22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各式工艺鼓备受关注。土圪塔布鞋展位前,12位工匠围桌而坐,再现了农村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展厅一角。孔斌手持小电钻在鸵鸟蛋上精雕细琢,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慢慢呈现在游客眼前。如果逛累了,游客可以坐在桂甫红木的古典家具上,感受中国古典家具的独特魅力,展厅内整齐摆放的青铜器、麦秆画同样让人大开眼界,应接不暇。
此次省文博会主展馆中心舞台文艺节目展演中,由我市著名剧作家靳贵、刘明管根据全国道德模范、我市隰县“最美女孩”孟佩杰事迹改编的、曾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眉户小戏《背着妈妈上大学》登台表演,孟佩杰不离不弃照顾养母的先进事迹给了现场观众温暖和感动。同时,侯马皮影传承人赵翠莲等人凭借其娴熟的双手对舞为游客表演皮影戏《猪八戒背媳妇》,随着幕布后的闪转腾挪,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捧腹。
此次省文博会期间,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定将临汾灿烂悠久的文化通过文博会这个舞台润物无声般地播向远方。
记者 卢凯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