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曲沃县大杨村,是个典型的农耕之家。祖辈们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艰苦,生活单调,年复一年,少有变化。还是四祖父从教打破了家中沉闷的空气。那些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儿王”的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流传广泛。四祖父不管别人说长道短,毅然到邻村小学教书。他这次教书的时间虽不是太长,却开启了我家的从教之路,洞开了我这个农耕之家的大门,并使家族的子侄们看到农耕之外的另一番天地。
解放后,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文化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父亲王芝,堂叔王彩,堂婶上官友梅先后参加教育工作,在我村形成了一个家庭教师小团队。1951年,父亲到本乡卫村小学任教,一个人教四个年级的课程,经过他近两年的努力,摘掉了此村文化教育落后的帽子。后来父亲到高显完小管理后勤,在那火红的年代,刚过三十的父亲常为工作牺牲休息日,有时到了忘我的程度。大跃进的年代,新成立的侯马市成立了“侯马市工农大学”,由父亲负责基建。父亲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遍了大半个县,进村入户购买各种建材,较快地盖房近百间,使师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场所。
之后,五叔从部队转业到湖北鄂州钢厂,五婶1961年中师毕业在本县工作,夫妻分居两地。五婶先在县城西二十多里的侯马铁路小学任教,后又调到县城东二十多里的史村学校工作,拖大带小家务繁重,但她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做出了不错的成绩。1971年,五婶离开生养她的故乡,随叔父到江楚大地。五婶克服了气候上难忍耐、生活上不习惯、语言交流有障碍、人生地疏诸多困难。脚踏实地地工作,认认真真地教学,显示出她良好的整体素质。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五婶得到领导和师生的认可,被任命为副处级校长。自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开拓创新,把一个有两千多师生的工厂附属小学办成鄂州地区很有影响的小学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省、市、厂也授予五婶模范校长、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她退休多年后,人们仍然挂念她,和她一起工作的那些教职员工以及长大成人的学生对她昔日的工作都赞许有加。
时光流转,事业传承。从1968年起,我家从教人员渐次集中在我兄妹身上。我们兄妹五人连同配偶就有七人从教。大哥再生和大嫂李秀萍从教经历艰难苦涩。大嫂高中毕业,在“文革”中从新疆返回故乡,在本村学校当一名民办教师,历时十年方才转正,后调至县实验小学,任劳任怨,直至退休。大哥系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文革”断送了他的大学梦,高中毕业之后,先在今侯马市的一所山村学校任教两年。该校离我家三十多里,且有近十里的山路。大哥多次徒步往返期间,辛苦程度不言自明。后来大哥回到本村联办学校当民办教师,每天十个工分,年终分不了几个钱,经济陷入困顿,艰难度日。1971年大哥被吸收为公办教师,调到高中任教,高中毕业教高中课程,大哥深知责任重大,坚持教中学、学中教,刻苦自学,参加进修,屡获优秀学员称号;他工作踏实,教学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大哥对我和弟弟的学习十分关注,工作之余对我们进行个体化的指导,使我和两个弟弟能顺利跨进高等学校,当年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我和三弟再民、四弟再文是在改革开放后进入教育领域的,从一开始就有个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现市委党校从事干部教育,是改革开放给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发展空间,二十多年来,参与编写教材和论著多部,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其中多篇获奖,今后,还会在党校的三尺讲台上搞教学、做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我爱人自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山西职业师专和山西师大就教,他虽不是本族,但肯定是我的家庭园丁曲中美妙的音符。四弟再文从中央财大毕业后,勤学不辍,读硕攻博,经过了博士后,现已成为经济学教授,先后执教于山西财大、北京工商大学、还被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讲课有独到之处,著书撰文颇有见地。现担任《中国企业公民年度报告》蓝皮书执行主编。弟妹荆慧在一高校任教,硕士学位,副教授职称,教学教研成效明显,著有《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等书和多篇论文。
“长江前浪引后浪”。进入新时期,我家的新一代从教热情不减。2000年,侄儿雅静大学毕业,在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相继又获得硕士学位。几年磨练,现讲课技艺精进不小,深受学生好评。侄媳马娟获有硕士学位,任学校团委书记兼教学业务,教学行政均有优良的业绩。眼下还有三位侄女就读在几所不同的师范大学,日后极有可能从事教育工作。诚如此,那我家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教师团队。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家人走过了平凡的从教之路,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从教人员由个体到群体,工作的学校由小学校迈向高等学府,所教科目由单一发展为多领域,教育的对象由孩提、青少年覆盖到了党政干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我这个普通家庭六十年的变化,则可从一点一滴折射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教师队伍的扩大,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进步。新时代对教师提出全新的要求,我们一家将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家庭的发展、青少年的成长谱写杏坛辉煌,把家庭园丁曲演奏得更加和谐、高亢、深远。(王玉萍)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