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有惊天动地吟

2009-09-25 08:2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记得在我年幼的时候,生活状况和交通状况都很差,出一次远门要吃好多苦、遭受好多罪。
1971年1月,离开新兵连那天,我在部队铁路专用线站台上的“闷罐车”,火车走走停停,半天时间才到达石家庄火车站。稍稍休息,又上了一列客运车。火车隆隆吃力地在环立如障的群山间向前奔驰着,连绵不断的大山向后飞逝,机车在山岭间拖出一团团的黑烟。大约行驶了五六个小时,才抵达太原火车站。等候了近两个小时,再次转乘开往临汾的火车,漫长的颠簸、摇晃,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北京军区驻临汾某部。晚上,躺在床铺上觉得浑身酸痛。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出行的艰难。
那时,我最犯愁的就是回家。背着沉重的包袱,辗转换乘于火车、汽车,再步行两三公里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小村。
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春节回家:在临汾火车站一上车,就被堵在了车门口,我背靠车门,左手扶着车厢板,右脚悬着空,想转动一下身子都有点困难。就这样,我“金鸡独立”般地站了四五个小时,一阵阵头晕恶心。车到太原站,也没有下去几个人,我使尽浑身的力气,方才挤进了车厢 列车长售票席处。我双手紧抓着售票席座位板,身体向前倾斜着,一直站到石家庄,下车时,脚和手麻木得竟不听使唤了。就这样,我又转车一直站立到邢台。出了火车站,再挤上开往家乡的公共汽车,钱没有少掏,买到的依然是张站票。当看到故乡小村时,我的身体已疲惫至极。多少年来,那条悠长而艰辛的回家之路,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均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临汾的公路不仅构筑起了“纵横交错”、“多层立体”的主干通道,还形成了省、市、乡、村相互连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公路密度、通达速度进一步提高,公路里程的迅速增长,高速公路飞速发展;铁路先后实施了多次大规模列车提速,客运列车运行速度平均提高了25%,提速总里程覆盖了临汾铁路主要干线。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临汾经济腾飞提供了便捷通道。我们周围日常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高速列车、豪华汽车、私家轿车应接不暇。
时下,各种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使人们更可以随心 所欲地出行,同时也不断扩大着人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火车和汽车,早已不能满足中国百姓长途旅行的代步需求。2005年中秋之夜,我从太原武宿机场乘飞机前往成都九寨沟旅游。火车20多个小时的路程,被飞机缩短成1小时50分。这些便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近几年春节回家,我很少乘坐火车,都是乘坐汽车。500余公里的路程,半天时间就回到了家里。前些日子,妻子回家,中午12时从临汾坐上直达家乡的豪华大巴,晚上7点多就到了家。
妻子兴奋地对我说:“真没有想到这么快捷方便!”是啊,临汾交通一改过去的封闭和垄断,一日千里地走向了开放和竞争。目前,临汾的民用机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之中,不久,还将修建高速铁路专用线。其交通工具、交通条件、交通设施乃至出行观念,真是今非昔比,一年一个样,年年大变化!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交通的巨变,不仅改变着临汾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改变着临汾百姓的生活方式。从中我清晰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临汾交通运输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未来临汾的交通设施会更加完善,交通建设会更加合理,交通网络会更加发达,旅客运输会更加高速、舒适、便捷。展望未来交通事,信有惊天动地吟!(王友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我比新中国小三岁

下一篇: 放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