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兰英老师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她多次在我的梦境中闪现。她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和清白做人的高尚品质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仿佛她仍然活在我们身边。
韩兰英1983年肄业于临汾女子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在尧都区的柏壁村、东张村、九洲堡村、伊村等村镇小学任教。从1957年起,我和韩兰英在伊村小学同住一间房,同吃一锅饭、同点一盏灯,朝夕相处,共事七年,她给我留下了让我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韩兰英比我大十多岁,我称她“大姐”。大姐个子不高,留着齐耳短发,平时言语不多,对人宽厚,慈爱祥和,稳重大方。由于过度操劳和营养不良的原因,她显得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伊村小学建在一座破旧的院落内,因缺少校舍,我和韩兰英挤住着一间小屋。韩兰英和她的三个不足十岁的孩子睡着一个大炕。我在另一侧支了一张单人床, 窗台下是我们共用的一张办公桌,桌上放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我们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也做一些针线活。为了省油,韩兰英总要把灯捻拨的很小。
韩兰英38元的工资供养全家六口人生活,每天她把仅有的一些细粮让给孩子们,自己则吃粗粮,隔三差五还要到村外去挖野菜,捡拾菜叶。日子过得虽然非常艰苦,但韩兰英公私分明,从不沾公家的光。
1958年老师们响应国家号召,在校园内办起了小农场,种植蔬菜。有一天下课后,韩兰英看见六岁的小儿子一手拿着一个窝头,一手握着几根小葱,韩兰英严厉地质问儿子葱是哪来的,孩子吱吱唔唔哭泣着说,在菜园里拔的。我很少见过韩兰英发火,那天韩兰英确实火了。她拧着小儿子的耳朵大声呵斥:“给你们讲过多少次了,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要,菜园里的菜是集体财产怎么能随便采摘呢”?一阵训斥之后,她让小儿子舀了一瓢水把那葱苗栽种到了原来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些家长认为花钱上学还不如让孩子给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因此,不少学生辍学、逃学,即使没有辍学的学生也是三天两头请假,这个要去割草,那个要去喂猪。
针对以上情况,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要求各个学校尽快动员辍学的学生返校,而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韩兰英不仅是班主任,而且还是小学部主任,几个班工作的担子都压在她的肩上,任务十分艰巨。虽然家庭拖累大,身体状况差,但韩兰英生性好强,在困难面前从不示弱。她利用课余时间甚至牺牲假日挨门逐户进行家访,常常至夜深人静。
那是一个冬日的星期天,晚饭过后,韩兰英和我去几位辍学的同学家中进行家访。韩兰英诚恳耐心地向家长们宣讲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辍学的危害性,她规劝家长们要克服暂时的困难,积极支持孩子上学。
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当我们准备去另一位学生家家访时,意外发生了。
我们打着手电,沿着村里的小巷走到了那位学生家的门口,刚推开那半掩着的栅栏门,不料 一只大黄狗扑面而来,我们撒腿就跑,且边跑边喊。霎时间,那只狗已将韩兰英扑倒,韩兰英的棉裤被狗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学生的家长闻声而至,将那条黄狗赶了回去,我俩惊魂未定,瘫在地上,对天长叹。在那位学生家中,家长为我们倒水压惊,缝补衣服,我们给他汇报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动员孩子尽快返校,老人答应了。
回来后,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我们点着灯一看,床上三个孩子少了一个,两岁的女儿不见了。老师们有的提着马灯,有的打着手电,房前屋后四处寻找,就是不见孩子踪影。
经老师们全力寻找,真是有惊无险,原来小女儿从炕上滚下来在我的床下睡着了。
那天晚上,韩兰英一夜未眠。备课、洗衣、做饭,一直忙到天亮。快上课了,看见那些已辍学多日的学生陆续返校,韩兰英的脸上露出了平时很少有过的笑容。
韩兰英带的那个班辍学学生返校率达到百分之百,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韩兰英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博得全校师生的称赞!多年后,那些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
1968年2月12日,韩兰英不幸溘然去世,时年47岁,学生们闻讯而至,匍匐灵前,长跪不起……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也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后,韩兰英的身影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邵宝锭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共和国与我】亘古荒滩焕生机
下一篇: 我骄傲,我是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