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全村人仅靠村东几百亩旱年颗粒无收的地,家家都过着既缺粮又缺钱的日子。每到秋末冬初,我常常看见在那盐碱滩的旷野上,一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农民弯着腰、驼着背用刨板刨硝土,然后将硝土倒进大铁锅里点火去熬,到了第二天那橙红色的水结晶后,再捞点结晶硝换点油盐钱,河滩并不会给人们多丰厚的回报。
为了能让荒滩长出粮棉,县人民政府决定从汾河里抽水压碱。1955年,政府组织汾阴、高阳、北庄、南庄、大李等沿河滩村庄的干部一次次地开会、勘测、研究,最后选择在我村西边的“塔下”建一座锅驼机抽水站。挖渠道、盖机房、安装锅驼机、开闸抽水,仅半年时间就完工了。当清粼粼的河水流进盐碱滩时,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抽水压碱啦,碱地能种庄稼了!”当年,政府给我村调来“碧玛二号”麦种,秋分时节种上,没几天便破天荒长出绿油油麦苗。由于灌溉有保障,又种的良种小麦,第二年凡是已“入社”的农户,每口人都分到了91公斤小麦,大家吃上香甜的白馍,都称赞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
20年过去了,村里早已通上了电。那台曾为抽水压碱立过汗马功劳的锅驼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电机带动的大排水量水泵机组,人民政府又帮村里从南方买回稻种和莲藕。从此,汾阴村的河滩地全都种上了水稻和莲菜。夏天,漫滩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人们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昔日的盐碱滩嬗变成北方的小江南。如今,千年的荒滩成了人们致富奔小康的“刮金板”。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奋斗令人荡气回肠,60年的沧桑巨变令人振奋鼓舞,60年的变迁证明,中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昌盛。(上官建国)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