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生十分勤劳俭朴。1932年,他出生在晋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一个极为平凡而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他12岁那年失去了双亲,从小就家庭贫寒,生活艰苦,但他却不屈不挠,从不向困难低头。后来,养育着我们7个兄弟姐妹,就这样度过了他艰辛而又坚强的78个春秋。为了家庭的温饱,他过早地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和体力劳动,还未成年时就跟着乡亲们一道外出打工,承受起常人难以承受的劳动强度。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经常地起早贪黑、不停地辛勤劳作、一贯地省吃俭用。记得30多年前,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父亲在交通极不便利、路面凹凸不平的情况下,时常拉着二轮平车,带上自制干粮,用去一天多的时间,徒步行走90多里地到运城盐池打工。路上,劳累的父亲不知身上出了多少汗,脚上磨了多少泡,并且是渴了找点凉水喝,饿了啃口窝头吃,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舍不得花上几毛、甚至几分钱在路边的饭店吃顿饭。他经常对我们说:“省下的就是挣下的,只要你们都能健康成长、学点本事、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我就是再苦再累也感到高兴。”
我父亲的一生十分忠厚善良。他不仅在做人上诚实、为人上厚道,而且在处理任何事情上也非常的善良。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家里也添置了日常农用工具以及自行车等,由于父亲持家有方,家境较其他乡亲更殷实一些。在此情况下,邻里难免到我家里借用一些东西,但有的一借好长时间不归还,还有的把用坏了的东西送还到家时也不吭声,更有甚者借走的小东西索性一去不返。对此,父亲总是憨厚地说:“人家可能还没有用完”,“损坏了的东西人家可能没发现,咱们自己修修算了”,或是“这些东西人家可能比咱们更需要,就别再要了”。还有的朋友因家里生活困难,向父亲开口借钱和粮食时,他也从不拒绝,尽力帮助。记得有一次,邻居家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孩在路边雪地玩耍时不慎摔倒,头部严重划伤,当时鲜血直流,可孩子的家长不在跟前,父亲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一路背着,费尽全身力气,把孩子送到村里的保健站医治,还主动为孩子付了治疗、医药费。事后,孩子的家长非常感动,登门致谢。对此,父亲却说:“都是街坊邻居,这点小事算什么,只要孩子安全无事比啥都强。”父亲就是这样,常常不计得失、积极主动地为邻里乡亲做着好事,赢得了乡邻的普遍称赞。邻居们都说,父亲是个心地善良、热心帮人、乐于助人的大好人。是的,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时常他教导我们:“不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不要昧着良心做事。与人交往、共事要憨厚、大气一些,不能斤斤计较。要常念别人的好处,要宽容大度、多帮别人、不怕吃亏。吃点小亏是福气,是在积德行善。”在人生旅途中,父亲就是这样,用他自己的言传身教和人生阅历,时刻感染、教育和引领着我们。在许多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就象一盏航灯,永不疲倦地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对于父亲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我们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说完,用再大的纸面也难以装满。他那平凡而伟大的道德风范和精神情操,将不断鞭策、激励和鼓舞着他的儿女,他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里……(范世林)
来源:临汾新闻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