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泥刀

2015-10-09 10:1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父亲是个垒墙的建筑工,泥刀陪伴了他大半辈子。每到农闲时刻,父亲总是背着他的那把泥刀,走南闯北,挣钱来维持一家五口的开支。
    父亲一年到头都忙碌在外,只有到了农忙的季节,才拖着疲惫的步伐风尘仆仆地赶回来。每次回家,父亲身上都会背着一个很大的包,里面除了他的生活用品、衣服、泥刀之外,底层还会藏着许多好吃的东西。那时候,盼望父亲早点回家成为我和弟弟最开心的事。因为父亲回来,我们就可以享受美食了。
    从我记事起,父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那把泥刀,方方正正,后面有一个握把,看上去好像一面“小红旗”,很不起眼。但对于父亲来说,它却是个“宝贝”,有了它,才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所以我们都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对于泥刀的主人——我的父亲来说,更是感情至深。那时候,家里收入低,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四处找活干。但他自己却生活节俭,粗布衫穿了一年又一年,补了又补,始终没有换新的,而我和弟弟每年过年穿的都是新衣服。父亲见我和弟弟穿上漂亮合身的新衣服,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当时,不管哪里有盖房的活计,父亲都会第一个报名参加,生怕被别人抢去了似的。
    父亲常常对我们说,虽然他是个老百姓,没挣多少钱,但他“旅游”过的地方却很多,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从父亲操起泥刀的那天起,我们一家人都开始为他担惊受怕——因为建筑工地上的活儿,必须爬高爬低,危险性很大。每当父亲背着泥刀外出的时候,母亲总会在一旁默默地祈祷,希望他能够健康平安。如今,父亲干建筑已经整整25年了。父亲从来都没有停下过手中的活儿,也总是和他的泥刀形影不离。期间,所盖的房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低矮平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为此,父亲特别自豪。看到别人高高兴兴地搬入新房,他总会躲在一旁偷偷地乐。每当干活劳累、中途休息,父亲总会从很高的架子上慢慢地爬下来,坐在地上两腿交叉,嘴里叼上一根烟,手里总不忘擦拭他的那把泥刀,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入自己的“专用包”里。
    前两年,弟弟结婚盖新房子需要一大笔钱。父亲的活比以前更辛苦了,常常加班加点,因为这样才可以挣更多的钱。去年冬天,我回家探亲,去看父亲,到了工地,工友们都说父亲在加班。高高的楼上,工友指着一个“黑点”:“瞧,那就是你父亲。”大概过了四十多分钟,父亲从楼上下来了。看到我,他显得兴奋极了,擦了擦脸上的泥水,冲我笑了笑说:“加班可以多挣20元钱。”此时我才注意到,原本高大的父亲身材比以前瘦小了。
    父亲告诉我,工地很危险,经常出事。
    有一天,父亲与往常一样,和他的工友们在一座12层高的大楼上垒墙。风刮得很大,使人透不过气来。等快到完工时,忽然,附近“咔嚓”一声,距离父亲一米多远的脚架上,由于架子没固定牢固,支撑架子的木板断了一根。他的一位工友老王,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一下子摔了下去。
    当时,父亲的脸都吓白了,如果上午不是老王硬要和父亲换位置,那么掉下去的可能就是父亲。接连几天,父亲都在恐慌中度过,吃不下任何东西,一是害怕,二是心里惦念老王。事故发生后,开发商赔偿了其家属一笔钱。“人都没有了,要钱还有什么用?”父亲在一旁不停地唠叨。
    父亲是个坚强的人,但那一幕却像阴影一样时刻笼罩着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为了这个家,父亲不得不在那种情况下拿起泥刀,继续干活。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20多年来,父亲用泥刀一分一分挣钱供我们兄弟俩上学。父亲就像他手中的那把泥刀,无论世间发生什么变化,他都会咬咬牙扛过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父亲那把小小的泥刀也光荣“下岗”了(覃光林)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