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水壶

2018-01-20 08:51: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父亲的水壶

刘红芳

  周末回家看望父母,无意中又看到了父亲挂在墙上的锈迹斑驳的老水壶,心里不由得激起万千感慨,记忆又一次像雪片似的飞来……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担任着3个乡镇的农电管理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有一把水壶、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当时的山区农村装备就算先进的了,根本不敢想像能有现在带有专业标识的“黄皮卡”。

  那时,父亲一出门,他那辆旧自行车和挂在后面的水壶便一路“高歌”,叮叮咣咣离开家而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天清早和夜晚,我们总被父亲那把老水壶和自行车合奏的“交响乐”给吵醒。

  那时,农电工是一个半工半农比较特殊的工种。父亲几乎每天都要到各管辖区域去完成架线、巡线、收缴电费、维修线路等工作。没有办公室,家就成了父亲的办公室。每次回来,父亲都要工作到半夜,不是整理电费条据,就是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

  记得那时,我常常帮父亲整理收回的电费,大多是零碎的毛票子。有残破得厉害一点的,父亲都要仔仔细细地粘补好,把零钱扎成一捆一捆的,再用废纸反面写上字,标清楚村名和钱数。

  因为工作太忙,父亲根本无暇顾家,家里的农活大多数由母亲和我们承担。父亲管理的3个乡镇都在边远山区,每次下乡他都要翻越几座大大小小的山,跨过几条或窄或宽的沟。所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便成为父亲工作的常态。墙上的那把老水壶,自然也就成了父亲在外工作时形影不离的伙伴。老水壶也成为我们对父亲的一个恒久的记忆和他艰辛工作的特定符号。

  有一次,父亲工作回来已经很晚了。在返回途中,挂在自行车上的背包和水壶不知道什么时候丢掉了,背包里可还装有下乡几天来收取的两万多元电费啊!父亲焦急地推着自行车顺原路返回,走了好几里地寻找,结果一无所获。

  一时间,沮丧和自责笼罩了父亲。父亲深知,这笔电费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他们省吃俭用交上来的电费一下子丢了,父亲觉得自己犯了无法饶恕的罪过。当晚,父亲就做好了回家举债还上这笔钱的思想准备。

  谁知等父亲回到家,竟然看到水壶和包奇迹般地放在炕上,包里的钱分文未少,只是背包背带磨断了才致遗落途中。

  母亲说,东西是被一个好心的用户捡到了,正好认识父亲常带的老水壶,又看到包里有钱,怕父亲着急,就赶忙送到了家里。

  原来有一次,父亲去这位用户家收电费时,因其一时拮据,父亲就给他垫付了电费。这次背包的失而复得,真多亏了这把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老水壶。俗话说,好人有好报。父亲每每说起这件事,总要教育我们要救人之急、帮人之困,为人要积德行善、终有好报等等。

  在平时,每当哪个村里有新报装用户或线路故障时,父亲总是第一个冲到前面。用户家里修理保险、更换电线之类的事父亲更是从不拒绝,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父亲对别人宽厚有加,对我们家却要求很严。他总是把方便给了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早前,我奶奶住在一个小村庄,由于道路和收成不好,村里人大多迁离,老村子只留下奶奶一家。奶奶念旧,不愿迁走。父亲怕架线通电浪费材料,一直没给奶奶家接电。

  他说,就剩一户人家了,不要浪费国家的东西了,把电安装到更需要的地方。奶奶也很支持父亲。直到前些年,家里条件好了一些,父亲好说歹说才把奶奶接到新地方住。

  上中学后,我受父亲影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电校。后来参加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年父亲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现在,我们的物资储备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更不用说,下现场工作都有了专业的现代化代步工具。原来父亲需要走几天的路程,我们几个小时就到达;原来父亲要干几个月的工作,我们几天就能完成。

  父亲说,条件变好了,人心不能变,要更加负责。我也深知,电力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既服务于社会建设,又紧系生命安全。父亲那一代人的无私、敬业和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一代甚至以后几代人应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财富。

  那天临走时,我把父亲的水壶擦得很亮,只为让父辈的精神永励后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