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天记

2010-02-25 09:4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长大了以后,来得次数自然多,就像拜访朋友或是看望邻居一样,也没有什么事,无非是亲近亲近山水,说来就来了。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小西天不像是个寺庙,也不像是个旅游景点,而是一处闲暇时的聚集地,可以容纳男女老少运动健身、跳舞打拳和聊天散步的好去处。
你看吧,天边才透出那么一点儿白,那上了年纪的老人就相约着赶来了,虽然两鬓发白,手脚迟缓,但手持长剑的一招一式,却是那么神情怡然,有板有眼;年轻的小伙子自然是不甘落后,身上的肌肉证明着经常锻炼带来的健康和活力;姑娘们也来了,不时地还你追我赶,然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站在一起伸伸胳膊、弯弯腰,煞是好看,更有甚者,夹着书的小朋友已在人群的不远处摇头晃脑念得起劲,活脱脱一幅真实、逼真的晨光图。
等到太阳喷射着光芒从东方跳出时,早起的人们做个深呼吸,带着舒坦的心情说散就散,而小西天,也将迎来新的一天。
小西天的历史不算长,但也不短,屈指可数大概三四百年。那时候,粗心的隰县人谁也没有留意占着这么一处好的山水,倒是被在暮色中云游而来的东明禅师一语点破,也就都觉得是鸡头、蛇颈、燕颔、鱼背那么回事了。那东明禅师,念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的梦语,四下发动众生,历数三十载耗资千余金在此凤凰山上建成了一处讲经说法的寺庙,名曰“千佛庵”,后因年久日显斑驳于民国时期修葺时改为“小西天”。
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这样的佳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许是这样,小西天自建成之后,一直香火不断,逢初一、十五和一些大的节日,总有不少善男信女们不顾路途遥远先后赶来,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磕上一个头,保得全家平安健康;虔诚地烧上一柱香,使得命运坦途。除了东明禅师之外,更有显学和尚将寺比家,一心向佛,道行孤高,经文裹腹,是海内外享誉声名的佛界巨士,还有慧同、释性堂等前仆后继的佛家人,使得小西天历久弥新、相得益彰。
夏日的一个上午,闲来无事,便领着孩子到小西天登高数台阶。一进院门,就听到翻晾经书的消息,便也决定进去凑个热闹。下院的过道里用桌椅围成了一个大圈,坐着不同年龄、不同服饰的男女老少,她们往往刚找了地方坐下来,就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送上需要翻阅的经书,然后就有人指导用细签一张一张地翻阅,稍后还有人收回并继续送上厚厚的一叠古装书。这会儿,早有一个不常见的老熟人看到我们母子俩主动打起了招呼,并认真地告知翻经书是善事,也是好事,有空的话就翻翻,还说中午寺庙里提供膳食,就自个儿忙乎起来了。孩子倒是听话,便顺手拿了一本看看,这些经书和现在的言语文字不太相同,阅读这些经书,得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佛经常识、古文基础知识和学会断句。抬头向不远处望望,见角落里还放了一些残损的书页,便在不知不觉中朝前走了过去,细细一翻,心中感悟大生。原来,这些经书就装裱来说,有普通简本,有丝绸包装本,有漆画本,还有手绣本,而让人惊讶的是,从这些残破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装裱虽个出有异,但完全是在传统手段下的绝佳制作工艺,是绝对令世人惊叹而自愧不如的,更不外乎佛家一直倡导众生趋恶向善之理,从而留下了一个个流传千古、寓意深刻的佛经故事,指引着人们在茫然无助中脱离苦海,超度众生。
想到这里,不由地再次将视线留在了挂在无量殿门口的那副对联上:“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这副楹联是民国隰州知县李嵉岭创作的,细细想来,这位当年一心勤政的吕梁人,不仅在极力倡修农田水利,提倡植树栽桑,鼓励农民养殖畜禽等等政绩颇丰,而且在对世事的处理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上,也具有超然的洞察悉醒能力,就楹联的内容来说,也应该是芸芸众生在漫漫人生旅途黑暗中的一崭指明灯。
往回走时,孩子在旁边蹦跳着走走停停,而我也陷入了长长的思索当中,但凡尘世之人每天朝出晚归生存于尘世之间,或喜或悲,感叹人生,丝毫不影响佛家弟子晨钟暮鼓地响彻于耳边,看来,也正应了“莫道极乐无处去,此处自有小西天”的诳语吧!(段慧琴)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蜗居”之乐

下一篇: 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