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天里看悬塑

2016-01-06 11:17: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悬塑又称壁塑、影塑,一般在殿堂内围绕佛坛上塑像,在其两侧、背后及上方依托壁面塑造而成。亭台楼阁、各色人物融会于云海须弥山中,营造出蔚为壮观、美轮美奂的立体佛国世界。从雕塑绘画艺术的历时性发展来看,悬塑是彩塑与绘画发展集大成的艺术创制,自南北朝始伴随着壁画绘制而出现,唐代“塑圣”杨惠之由从绘画改习雕塑进一步发展了壁塑艺术,宋代郭熙则使悬塑技法更为方便易行。据郭若虚《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画塑艺术风行,对其代表人物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赞誉。我省现存悬塑均为明清时期作品,如隰县小西天、平遥双林寺、长治观音堂、太谷净信寺、五台山佛光寺悬塑,其中位于我市隰县境内的小西天悬塑最具代表性。

  小西天悬塑于明崇祯十七年至清顺治十三年(1644—1656)塑绘,在建筑面积仅217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内,1030余尊彩塑围绕5尊主像布满壁面、檩枋、柱梁之间,塔阁高者3.2米,人物小者仅如拇指,营造出三大师宫、弥陀内院、七佛宝宫、毗卢内院、弥勒内院等幻境中的佛国世界。其间山石、树木、祥云、楼阁与佛祖、菩萨、飞天、沙弥浑然一体,仙鹤、蛟龙、奇花异草穿插点缀,纷繁富丽、美轮美奂、浩渺高远的佛国世界跃然人世间。置身于悬塑艺术的立体空间仿佛身临佛国幻境,无不感慨悬塑艺术仿佛“小宇宙”,古代艺术家的意匠神思仿佛“小造物主”。古代匠师在空间拓展与艺术创新中融入了科学的技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悬塑丰富的内容依照远近、高低、大小、虚实、疏密处理得和谐自然,满堂彩塑繁而有序、静而飞动。在结构布列上遵循科学的透视学原理,即依照视觉习惯所有景物均下大上小,并且略向前倾(观者方向),一般在12度左右。这样的比例和角度尽量避免不合透视法则的视觉感,使观者能够形成身临实境的真实距离感。高远处的殿阁楼台则多处理成仰视形式,完全符合古代台阁山水绘画中常用的高远透视法,使景物逼真且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悬塑前倾的形式加之多辅以贴金箔工艺,因而使景物朝向观者的一面不易着落尘土,能够时常保持如新的净土世界。科学的结构与艺术的技法加上驰骋的想象空间完美结合,使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与逼真的视觉艺术效果相得益彰。(锡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