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小戏民间热

2016-01-13 11:49: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皮影又名“影戏”,俗称“灯戏”、“影子”。皮影戏曾流行于浮山、襄汾、尧都、侯马和与临汾毗临的新绛等市县,它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而产生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临汾皮影历史悠久,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是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

  据老艺人相传,皮影戏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由陕西传入山西,距今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制作方面,取料以牛皮为主,由于牛皮的韧性、透明性极强,着色颜料甚为讲究,因而艺术效果颇佳。临汾皮影的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装饰性强。这与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灵丘、浑源、代县等地的北路皮影有所不同,这些地方的影人造型和演出风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响,早期用纸糊舞台,后改用纱蒙舞台。

  临汾皮影中比较有名的为“曲沃碗碗腔”。在晋南一带,以曲沃为源头,碗碗腔影戏先后传播到蒲州、解州等地。多少年来,凡遇婚嫁丧葬、得子续后,都肯出钱唱台皮影小戏。有些富裕人家,就连大牲畜下了驹也要请皮影戏热闹两天,以示祝贺。而当地的皮影班社均为半农半艺的临时组织。农忙种地,农闲唱戏。在人员配备上大抵相同,都是“七紧八慢九消停”的班子。意思是,只要有7个人,虽然紧张,但勉强可以开戏,如有8个人正好,9个人就比较消停。

  最早,皮影戏没有固定的场所,都是临时搭台。唱完拆掉,再唱再搭。在晋南一带,素有“七长八短”之说法。即七根长椽、八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个皮影戏台,非常简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皮影艺术趋于衰败,皮影班社幸存者无几,到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初期,都改为真人扮演角色,搬上了戏曲舞台。

  这正是: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锡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