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位于我市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自1978年开始,一直在进行考古挖掘研究,证明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王国都城,或许就是尧都,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提前了300年。
朱书扁壶的复原件
“在陶寺遗址发现了1379座墓,已挖掘1309座,墓地规模大,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墓属于平民墓,仅有1.8米-2米长,0.4米-0.6米宽,其中9座大墓,20多座中型墓。”考古工作人员冯九生介绍,残破的朱书扁壶出土于遗址中的一座灰坑里,为证明陶寺为华夏文明的说法奠定了基础。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朱书扁壶,因为种种原因,在1985年时不得已停止了陶寺遗址的挖掘工作。当时所参与过挖掘的考古队员已各奔东西,记者没能联系上。
“当时我刚参加工作,在陶寺遗址绘制考古报告中的插图,扁壶残片的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形似甲骨文‘文’字,与其对应的一端也有一个字,为上下结构,上为菱形的‘◇’,下部好似‘卩’字的篆体,中间有个‘一’。对于形似‘文’字的字符,专家们没有争议,对后者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冯九生告诉记者,虽然“尧”字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但这个残片上的朱书文字足以表明,早在比殷墟早七八百年的陶寺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文字,这两个字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在学术报告中指出,陶寺是最初的“中国”,陶寺扁壶朱书释为“文”尧”二字,引申为“在黄土高原上用夯土板块建筑的大城”即为“尧”,用以命名营建这座大城的杰出领袖即为“尧”。陶寺城址是黄土高原上已知唯一一座用夯土板块建造的都邑性大城。陶寺朱书“文”“尧”二字,可作为陶寺城址为尧都的文字证明,并且后来随着观象台等古迹的发现,通过与《尚书·尧典》等历史文献的系统对比,也出现诸多契合之处,陶寺就是文献中所说的“尧都平阳”,尧舜禹传说时代”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副队长高江涛告诉记者:当时发现扁壶上‘文’尧’二字时,轰动了整个考古界。其遗址出土的陶龙盘、陶鼓、鼍鼓等文物,也确定了陶寺文化的分期与年代。《水经注》言‘尧都平阳’,传说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一带。探索一个社会是不是早期国家,从其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中心——都城入手,陶寺遗址城墙、宫殿区(宫城)、大型宗教礼制建筑(天坛、观象台、地坛)、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都具备,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少有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地拥有所有的文明要素和标志。”
记者 王隰斌 丁莹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