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骨骸 一块石头 一个陶片

襄汾陶寺:每一个新发现都是厚重历史

2017-05-23 22:49: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5月18日,应我市尧文化网站负责人蔺长旺和市委党校副教授、市三晋文化研究员石耀辉之邀,记者与二人一同去陶寺考古现场看望考古学者何驽先生。

  当我们赶到中国社科院陶寺考古队驻地,不曾想却扑了个空。当拨通参与陶寺考古40余年考古技师冯九生的电话时,得知何先生外出学习,现场由高江涛博士负责。挂了手机,时针指向8时。

  天空白云朵朵,塔儿山的轮廓清晰,吕梁山脉像条巨龙横躺在远方,驱车绕过陶寺镇中心的关帝庙,颠簸行驶在田间道路上。

  石耀辉是第一次到考古现场,他早就从新闻中了解到陶寺遗址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

  蔺长旺对陶寺遗址颇有研究,他说,新闻报道陶寺博物馆已经开始建设,陶寺的开发可引导临汾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前些日子,旅游公路开工建设,陶寺遗址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宫殿区发现完整骨骸

  一行3人步行来到陶寺宫殿区,领队的高江涛博士正在指导两位年轻人测量记录一具骨骸。一番寒暄后,高江涛介绍了相关情况。

  “这是陶寺中期的小墓葬,初步断定,是宫殿遭遇灭顶之灾后,将死者埋到此处。”高博士介绍,发掘出的骨骸性别初步判断是男性,年龄约30岁,身高在1.7米以上。对于该男子的死因、时代、病理及准确性别的鉴定,要在实验室经过科学分析才能下结论,在骨骸的北边又发现一具,正在发掘。

  “为什么说这是陶寺中期的墓葬?”石耀辉问。去年加入陶寺考古的李斌硕士和西安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毕业生杨保平介绍,墓葬的规格确定了埋葬的时期。一个时期的墓葬是有规律的。在塔儿山下,从4000多年前的陶寺时期开始,直至现在,人们对死者的埋葬就有讲究,墓葬的走向都是头向塔儿山。陶寺时期的小型墓葬,一般规格为1.8—1.9米×0.4米竖坑埋葬,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墓葬有尊贵之分,发展到现代,是竖坑掏洞埋葬,但其坐向都遵循着“背靠大山,环抱河流”,也就是风水先生说的那一套。

  听完两位年轻考古工作者的解释,蔺长旺和石耀辉对陶寺考古的范围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高博士将二人领到一高处,详细介绍了区域范围和都城的变迁,并表示时下宫殿内的结构性挖掘也是个未知数,科学考古要用科学论证,是严谨的,容不得猜测;出土物件,暂时科学技术不能下结论的,要留给后人研究,有些要组织专家学者讨论,从中寻找答案。

  出土陶寺中期磨石与朱砂

  陶寺遗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已经同陶寺遗址有了近40年的相依相伴。通过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塔儿山脚下,汾河西岸,在距今4300年前,便有一座巨大的城伫立于此,容纳了黄土高原上朴实雄伟的文明。

  在高博士的引导下,一行人来到了大南沟边,这是通向都城西南挖掘现场的捷径。

  陶寺村是典型的黄土地貌,地表侵蚀严重。

  大南沟、小南沟和中梁沟纵贯遗址,风雨凶狠地冲刷大地,带走了数不尽的文明痕迹。站在沟边,能看到冲沟内开辟了大片的麦田,沟壁上长满了酸枣树和紫藤花,远远看去,绿油油的麦田和天际连接在一起。这片壮丽的河山,便是祖先选择的生息之地。

  三人小心翼翼走下陡坡,绕过麦田,头顶骄阳,爬上黄土陡坡,穿过刚出苗的绿豆地与玉米地,数十平方米的掘坑展现在眼前。冯九生技师指导着民工正在忙碌着,陶片、石块、哪怕是星点信史也不放过。

  “这是陶寺中期的一块破残磨石。”冯九生指着坑内一块大石头介绍,那是今天出土的一块完整的磨石,在磨石旁边的几块有形石头,是陶寺中期人使用的石器,这些石器来源于塔儿山脉的骨堆山。丁村人的石器取自骨堆山,陶寺人的石器也取自骨堆山,他曾经去骨堆山考证,石器的材质与骨堆山的材质一样。

  “今天收获很大。”冯九生从一个小塑料取出一个残陶片,这是刚出土的着朱砂的磨光黑陶片,也是陶寺时期特征。

  在掘坑的东北角有一个精制的黄土制作的模型。记者不解地问道,那是什么?“那是我1:100制作的陶寺观象台模型。”冯九生参与了观象台的考古发掘,他把观象台的形状、柱洞、城墙的出口等信息早已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向蔺长旺和石耀辉介绍了观象台的用处及发掘出的原貌。“目前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观象台只是发掘出的一部分,观象台成半圆形,分两层,有桥、有壕沟,缺口是进出城的门,观象台在城外。”“今天长了见识,对陶寺观象台从听说到亲眼看到,再加上考古人员的介绍,收获很大。”石耀辉感慨地说道。

  大南沟旁的高地残留明末城墙

  冯九生指着挖掘坑南边的高墙说,这个发掘地点位于大南沟旁的一处高地,东西北三面临沟,唯有南面残留着一片土筑的城墙,地势十分险要。村民说这是李自成起义的时候,陶寺村乡民的避难之所。经取土对比验证,与村民的说法吻合。

  “挖掘坑内有数块石头初步认为是明代的,但现在还不能下结论。”站在发掘点向东望,便是雄伟的塔儿山。高博士说,塔儿山就像张开臂膀环抱孩子的母亲,深情地怀抱着陶寺的人民。以中央山峰为轴左右对称,奇特的地貌,雄伟的身形,古称“崇山”的塔儿山是陶寺先民心中的信仰之地。

  说起陶寺M22墓,冯九生介绍,陶寺M22的贵族大墓中,棺椁两边竖立了六把玉钺,玉钺就是砍头的兵器,这是军权的象征,军权一转就是王权。甲骨文中的“玉”字就是从“玉钺”象形慢慢变化成“王”字的,所以,陶寺是最典型的崇尚军权和王权的代表。而该墓的主人坐向与宫殿区的小墓葬方向基本一致。

  纵观华夏大地发掘的龙山晚期文化表明,遍布中国大地的太阳崇拜总与高山崇拜相连,高山之巅升起的太阳,带来的不仅仅是光明与温暖,还有丰收与繁衍的祈愿。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临汾史话(十七)

 

下一篇: 临汾史话(十八)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