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十七)

2017-05-23 22:37: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钦定历法推进农耕文明

  《中国文化史》一书指出: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后世立国,以治人为重。盖后人袭前人之法,劝农教稼,已有定时。”那么,这个“定时”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从《尚书·尧典》能够看出,帝尧选择能人组成了一个研究天象历法的班子,成员有羲叔、羲仲、和叔、和仲。

  尧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就是仲春时节。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从最南端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出现在南方,这就是仲夏时节。再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就是仲秋时节。还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这就是仲冬时节。

  掌握了四时的变化,帝尧确定研究成果:看来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多余天数可以用加闰月的办法来处理。进而,确定春夏秋冬四季,四季轮回一次就是一岁。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在史书上叫做钦定历法。过去说尧时期就有了历法,不少人有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古观象台,就是观察日出确定节气的。而且,时间恰在帝尧那个时段。

  《尚书·尧典》有“敬授人时”的记载,关于授时《宋书·符瑞志》这么记载,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荚焦而不落。名曰冥荚、日历荚。”其意思是,冥荚草生于台阶边,每月初一开始,每天长一个荚,半个月时长够十五个荚,十六日以后,每天落一荚,月末落尽。要是小期,则不落。

  名叫冥荚历,也叫日历荚。

  这明显带有传说性质,但古人对此却深信不疑,早先尧庙大殿前建有几个纪念亭,其中一个就是冥荚亭。近年,史学家就此事作了探究,认为这可能是最早的仿生学,用植物的叶片长落变化,来显示日月交替。在没有数字标示的年代,这样就准确直观的告诉了人们今天是几日。这办法有点时下气象预报,只是其时只能报告日子,不能报告其他。大家就根据蓂荚叶的变化来掌握时间。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