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月27日,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尧王的生日,也是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襄汾县陶寺乡都会举办社火表演活动。在陶寺村“老爷庙”关公庙)前的小广场上,十里八村的人们齐聚一堂,敲锣打鼓、划旱船、舞龙、舞狮等,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村二月二社火活动有多少年历史,我也不记清了。”今年70岁的陶寺村村民石玉国说,他小时候,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能演到正月十五,十里八村的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村都憋足劲地表演,场面特别热闹。因为各队都有自己的绝活儿,比如:一队牛斗虎,二队舞蟒,三队舞狮,四队舞龙,五队滑旱船,六队舞蛟,七队八队的莺歌……大家都希望自己博得头彩。
石玉国老人介绍,舞龙表演是整个社火的亮点之一,两条龙滚动翻飞,游翔自如,直躺连体、横躺摇桨、起伏折卧、首尾穿脱、正反双跳等五十多项舞技,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老人的记忆里,这些绝活儿表演在晚上更精彩,各家给自己的狮、龙等道具都加了灯火,给夜色增添许多亮点。
舞龙刚结束,威风锣鼓便敲得“震天响”,明快的鼓点让所有人都振奋不已,更激起了各表演队的斗志,准备大显身手。现场可圈可点的节目还有很多,其中,抬阁表演中,小演员的萌态,确实为节目增色不少;阁子上各式各样的造型,都是真人上场,年龄最小的仅有三岁。“以前是8个人抬着表演,现在都是三轮拉着走,不过好几米高的台子上,几岁的娃娃站着,确实不容易。”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今年79岁的陶寺村村民张占国告诉记者,他们村的社火活动相传是尧王时期流传下来的,以前称“九凤朝阳”,即尧王周围的九个小部落都会在二月二尧王生日这天来朝拜,慢慢便演变成了社火活动。现在演节目的小广场以前是“老爷庙”前的一个“泊池”,后来人们将其填平,便有了这个小广场。
在他的记忆里,老辈们一直延续下来的社火活动在“文革”期间停过一段时间,后来就一直没断过;现在加了唱戏环节,从二月二开始要唱三天。
社火的压轴节目就是舞狮。张占国说,这个节目也最为惊险,狮子”在七八米高、用板凳垒起来的高台上表演,每一个动作都让现场观众捏一把汗,这也是其精彩之处。
该节目老百姓俗称“狮子上板凳”,又称“天塔狮舞”。相传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曾荣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2006年“天塔狮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寺村民张九广还给“天塔狮舞”编了个顺口溜:陶寺狮子出了名,板凳上了十几层,雄狮登塔上得高,绣球还在空中飘,又打滚、又翻腰,倒写福字书法好……襄汾陶寺,作为帝尧之都、中国之源,千年的文化沃土孕育了陶寺丰富的民间文化。如今,陶寺人正踏着浑厚的鼓角声,束腰挽袖加油干。记者郝海军 张蕴强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