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唐神鼓俗称浮山架子鼓、浮山锣鼓。最早起源于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间)庆唐观(后改为天圣宫)。
从清同治年间开始到21世纪初,庆唐神鼓的鼓锤已经在六代人手中相继传递。
庆唐神鼓的鼓乐可以分为3大套曲,其中,大锣鼓”和“路行”是由多个曲牌根据不同风格和表演手法连缀而成的锣鼓套曲,而“十腿子”则是同一旋律发展而来的单曲体。与全县覆盖面较广的“大锣鼓”、路行”相比,十腿子”在小邢村、诸葛村一带颇为盛行。
相比一般锣鼓表演,庆唐神鼓在使用乐器、音乐编制、节奏、表演手法及风格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表演中,鼓、钹、锣“三大件”运用自如,领奏的任务一般由钹来完成,偶尔锣也挑个“大梁”,领奏全场,别有一番韵味。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