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年味是年带给人们的,还是人们带给年的。一进腊月,年味就弥漫开来。也许腊八粥的喷香使它格外诱人,也许它在腊八蒜冒出的嫩芽上渐长渐浓。而一到腊月廿三,人们为灶王爷供奉葱花烙饼、糖瓜、纸马、干粮袋子、草料搭子,随着送老人家上天言好事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年味就盈满天上人间了。
浓浓的年味在中国大地上弥漫着:旧时它在村中的集市、城镇的小摊小铺里、卖货郎的担子上,而今弥漫在商城、超市、农贸市场里。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在熙熙攘攘的拥挤中采购着。那鸡鸭鱼肉,核桃、红枣、花生、柿饼……已不仅仅散发着本色的清香,还弥漫出纯纯的年香。人们买回家的已不只是平日的食物,而是充满期盼的年货。浓浓的年味在中国大地每一个角落里弥漫着:它不仅使孩子们扳着指头盼年,更唤起了无数游子的乡愁。那火车、汽车、轮船、飞机,还有摩托车、自行车,承载着的不仅仅是成千上万归心似箭的游子,更是他们对亲情洋溢的年味的追寻,对难以割舍的故土的眷恋。
年味在故乡那片黄土地上更为浓郁。一过腊月廿三,人们就忙着蒸花馍,炸馓子、麻头、红薯,宰杀猪羊鸡兔。袅袅不断的炊烟伴着满村子弥漫着的香气,使平日里不沾家的孩子们舍不得离开灶前。而我最爱吃的是油炸的一层面饼、一层红枣的糕馍了。那小麦的面香、红枣的甜香、花生的油香,想起来,此刻还是那么馋人。最具年味的还有老奶奶、巧媳妇们用心剪出的窗花:喜鹊登梅、公鸡报晓、柿子如意……张张栩栩如生,充满灵性。剪纸将她们的生活感受和对美的向往寓意其中。当五颜六色的窗花贴满新糊的窗纸,满家满院就盈满了年味,就连人的心里也兜满了春风。
年味不仅有浓浓的味道,年味还是有颜色的。那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窗花,红红的门神,红红的年画,红红的蜡烛,红红的福字,还有那孩子手里甜甜的冰糖葫芦,是年味的颜色。红红的年色是祥和,是团圆,是平安,是富贵,它蕴含着人们对来年红红火火日子的期盼和希冀。
年味,它从我们一出生就熏陶着每个人。它是老奶奶给孙子的第一份压岁钱,是过年的新衣服,是正月里舞动的狮子,玩耍的龙灯,是燃放的烟火,热闹的社戏。也许它只是一个糖人,一个书包,一包震耳欲聋的摔炮……几千年的年味中长大了一辈一辈的中国人。
最浓的年味在中国,最浓的时刻是除夕。当窗外响起此起彼伏的声声爆竹,最浓的年味是老母亲调拌出的饺子馅,是老父亲布满皱纹脸上的笑容,是襁褓里小孙子的哭啼。还有对远在他乡亲人的思念。那是一刻年味最浓最醇的时分。
年味是什么?其实,年味就是除夕夜晚,客厅里高挂着的那红红的中国结。(高峰)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