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情,要接触的人也很多,随着日历一张张地撕去,在记忆的底片上有些事情变得模糊不清,但战友情,却使我永久难以忘怀。打我穿上军装的那天起,战友就成了我生活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一部分。我的战友们和我一样向往军旅,立志报国,一个车皮拉来,分到不同的岗位。大家那个时候是那么年轻,满怀豪情与激情,充满梦想与憧憬,从祖国各地,从东西南北中、五湖四海,穿着崭新的军装……来到祖国的边陲——内蒙古包头市。当时军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高老五,实在苦,白天二两五,若要不够晚上补”。说的是当地气候寒冷,风沙大,环境恶劣,每天耳朵里要刮进二两五的沙子,若是白天装不够,晚上执勤时也得补上。艰苦的环境,加上水煮的白菜和难以下咽的二米饭(大米和小米的混合物),造就了战友们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气。1984年,我部奉命调往广西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接到命令,一列列长啸的军列把我们连同装备分成七个梯队,拉到了广西宁明。主要任务是保卫宁明机场,并在友谊关、金鸡山、法卡山设立前沿哨所,监视敌方动态。
法卡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上石地区边缘,海拔500米,由3个高地组成,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1980年1月,越军派遣337师52团一部占领我法卡山,利用有利地形向我国边境开枪开炮。并派遣特工人员渗透、袭扰和破坏我国边境前沿哨所阵地。截至1981年4月,越南军警特工对我国边境发起各种挑衅活动39起,枪杀我国边民,破坏民房,使得群众流离失所。
面对越军一而再再而三的军事行动,我方忍无可忍决定对法卡山地区的越军采取行动,务求将法卡山地区的越军予以清除,恢复我对法卡山的控制。法卡山收复战,是广西边防部队继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法卡山收复战自1981年5月5日凌晨6时打响至6月31日,历时57天。这是一次经过拔据点、守要点、打反扑、炮战及反特工袭扰等五种形式的综合战斗。对面的越军先后投入步兵一个团零两个营,炮兵六个营零三个连,337师坦克营,198特工团一、二营,工兵514旅两个营。各种门径火炮百余门。越军用坦克,火箭炮,160迫击炮等各种火炮,向我法卡山地区倾泻了两万多发炮弹。整个法卡山阵地被翻起了几尺深的松土,随便抓一把土就是几块弹片。越军还采取强攻、偷袭等手段,以一个连、一个营直到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先后几十次向我军进行反扑。在5月10日、5月16日、5月19日、6月7日,越军对我进行了规模强大的反扑。我参战的步兵和炮兵部队密切配合,拼死守住了阵地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我们驻守广西宁明的一年间,虽没赶上大规模的战斗,但零星的接触却时有发生,每当想起那一幕,我心里就撕裂的难受。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也由当年的毛头小伙成了现在的中年人。很多事情都遗忘了,很多东西都远去了。只有战友深情还那么清晰、历历在目。想起那时的情景,仍是激动不已,那个场面至今还在我脑海中闪现。仿佛间,我又回到了部队,又回到了以前一直训练生活的战友中……
“战友”,《新华词典》释义为“一起进行战斗或斗争的同志。”实际上,战友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所包含的人物、故事、深情,犹如陈年佳酿,越品越香滋味深长,战友情囊括了人世间所有真情。战友之情,是在“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扛一杆旗”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其中渗透着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交融,饱蘸着泪水与汗水的洗礼。同赴国难、共战沙场,同一条战壕里生死与共的战友能忘吗?实际上,许多人的军营生活,大多都没有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平淡无奇。然而,正是这平淡无奇的战斗生活,却历久弥新,维系数二十多年的真情。如果说军旅生涯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那么我的战友才是我一生的财富,是无价之宝,让我终生受益。(郭栋梁)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