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元老李克让

2011-08-05 10:07:00 来源:


1906年8月,李克让出生在张庄村。他自幼勤奋好学,从本村私塾毕业后,1924年就读大觉寺高小,毕业后被聘为教师。旧社会,村民求医看病极度困难,许多人因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结果小病拖大,不治而终。李克让的母亲便是其中一例。他母亲患有胃病,由于得不到及时医治,以致引发综合征,折磨早逝。这件事在年轻的李克让心灵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经过人间生离死别的强烈刺激,李克让暗自立志学医看病,以解人间病痛。他在教书之余,苦钻医道,1931年,安泽县鉴定医生,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夺冠,成为一名名正言顺的医生。从此,他离开教育界,在旧县镇开设了一家药铺,坐堂把脉,悬壶济世。
1938年2月,朱总司令在旧县镇召集县、区、村三级干部会议。会后,李克让积极组织民夫支前,为八路军筹集粮食物资。1940年,李克让奉调到和川镇县营“济世堂”药店当医生。9月,县上又根据需要将他调配到三区,在石壁上治一带开设诊疗所。行前,抗日县长纪锦章亲自安排他说:“到任后,要从改变‘紧病慢大夫,请医如拜相’的旧医疗作风抓起,带动当地医生,搞好疾病防治工作。”李克让很快在高庄村的西岭土窑洞里办起了诊所。他身体力行,从自我做起,不管自己有什么急事,只要有人请,有求必应,随叫随到,捎信就去,预约必到。有一次,有位10多公里外的患者请他看病,由于路途遥远,就借了头毛驴来接他,他让牲口空行,自己步行,坚决不骑。他说:“咱要路过几个村庄,让人看见先生看病要骑驴,以后也会效仿。没有牲口的还得借,这怎么能行?”他不骑,而且与全区其他医生约定,凡请医生者,都不骑牲口,大家一致赞许响应。
李克让心系患者,情系患者,有口皆碑。他为自己订立了“三省三心四不怕”的行医原则,即:让患者省力、省钱、省麻烦;虚心学习同行、热心服务群众、耐心宣传防疫;不怕风吹雨淋、不怕挨饥受饿、不怕山高坡陡、不怕天黑路险。灭绝人寰的日寇利用扫荡散播细菌,造成太岳区大面积瘟疫流行。李克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走乡串户,展开抗疫灭病工作,有时一天一夜步行达近百公里,受到县、区领导的高度评价,1943年他光荣加入了党组织。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李克让团结、组织18位医生和6家药店创造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医疗合作社。他动员群众、带领群众上山辨别药材、采集药材,用采集的药材抵顶股份,一般群众吃药打6折,抗日军、烈属和特贫户实行免费医疗。他还带头响应党的大生产运动,带头开荒种菜种粮,让妻子纺线织布,全家除自给无偿支援部队粮食两石多,无偿给贫困户供药160多副。同时,他主动担任冬教老师,义务教农民识字学文化。
他积极为宣传队编写剧本,宣传抗日救国、宣传破除封建迷信。他的行为得到太岳老区人民群众的广泛传颂和爱戴。1945年1月,李克让作为惟一一位医生代表参加了太岳区在阳城召开的首次劳模大会。1945年2月,他的模范事迹被《延安日报》报道,1945年6月17日,《新华日报·太岳版》转载他的事迹,并在配发的《开展社会卫生运动》的社论中响亮地提出:“大家学习李克让克己为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及研究、创造、团结旧医生的做法。”党中央最有权威性的报纸配发社论,学习李克让,乃开历史先河。
建国初的1948年,他积极筹办县卫生院,并首任院长。1951年调临汾专区公立院任院长。1955年,担任了临汾专署卫生科副科长。1956年,调任太原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会长,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其间的14年中,李克让主办起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范围内,充分交流中医药管理及业务技术。1974年,调回临汾地区卫校任校长、临汾地区人民医院顾问。
李克让一生献身卫生医疗事业,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不懈奋进,堪称楷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84年离休后离而不休,他抓紧时光,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遗产。1997年4月,一代杏林元老陨落,享年91岁。

侯文清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落入心尖的秋雨

下一篇: 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