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道德

2012-08-11 09:01:00 来源:

因为工作关系,最近有了一次感悟道德之旅,走近了一群不平凡的人中间,而他们又极其普通,做着日常的事情,担负着应尽的义务,享受着生活的滋味,但他们的身上却时时折射着神奇的光芒,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内心宁静,因为他总能使人摒弃虚妄,积极向上。而这种使人怀揣“善”念的神奇光芒,可能就是我们一路要找寻的道德的力量。
驱车一小时,来到一个叫太度村的地方,我们结识了“好人”芦来柱,他的事迹在媒体多有宣传,也很好叙述,一辈子就做三件事,兑现三个承诺:向老人的承诺。精心赡养养父母,毅然挑起了照顾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重担,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后,四十多岁才解决了个人问题;向爱人的承诺。善待再婚的妻子,倾情抚养两个养子,供养孩子先后上了大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向工友的承诺。因为踏实苦干,他被推举为造林队队长后,又多了一份责任,善待工友,帮助工友,维护工友的利益,就连当队长的津贴也悄悄给工友补贴了伙食。兑现承诺的过程,对身有残疾的芦来柱来说艰辛自不待言,但他却丝毫没有觉得是负担,而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像知恩图报一样理所当然,像释放本性一样自然而然。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所中学,见到了四名初中生,其中一个叫白夏红。她们的事迹更像是《作文周刊》上的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礼拜天,小红和她三个同学去城外的挂甲山游玩,突然发现一名中年妇女瘫坐在树下,连忙主动上前询问情况。此时,这位妇女已话语不清、神情恍惚。情况危急,这四个同学马上将这位妇女搀扶起来,轮流替换背病人下山救治。到医院后,她们用身上的零用钱垫付了部分治疗费用,并及时联系了病人的家属。做完这一切,她们就悄然离开了。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这篇作文的题目是《记一件小事》。这也确实是一件小事,可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感动点:一是这是几个十三四岁的90后孩子,她们不但怀揣着助人之心,而且勇于付诸行动;二是面对“见倒不敢扶”、“见死不敢救”的不良社会舆论,她们毅然选择“出手”,不但因为年少单纯,更源于她们心底的那份浓浓的善意!
下午,我们从吉县赶到大宁县司法局,在这里见证一个基层民事调解员的耕耘和收获。冯生平走上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以来,建立完善各项调解制度170余项,430余条,培训民事调解员600余人次,先后调解案件140起,仅2012年上半年,调处各类纠纷28件,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6%,当事人履行率达到了92%。2010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调解员”光荣称号。如果说敬业是一种义务,奉献是一种选择的话,那么在冯生平的身上敬业源于选择、而奉献又拓展了敬业,这一串串数字或许更能说明工作的繁杂和单调、日常的坚守,也正是这种对责任的坚守让这些枯燥的数字显得生动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沿着山峦起伏的山路,几经颠簸,走进了大山腹地的一个农村,这里的住所和生活还基本保持着农业文明的状态。到了村长的家,一排砖砌的窑洞,窑洞里是阔大的土炕,我们盘腿坐在炕上,与乡亲们拉起了村民马建红的家常。1978年出生的马建红在2008年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被褥,里面没有财物,而是一个弃婴。于是他们夫妻做出了一个平凡而不平凡的选择:收养孩子!孩子是先天性硬脊膜膨出,经过几年持续的治疗,虽然孩子的病痛有所减轻,但使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已经负债累累。孩子还依然需要多次手术治疗。而即便治疗,也可能只能终身坐轮椅,成为一生的累赘。但马建红夫妇从来没有后悔过,却很享受着孩子带给家庭的快乐。如果说收养的开始源于良知和道义,而现在却融合成了亲情。马建红一家带给社会的启迪和思考很多,而我们能提供的却很少——是敬意吗?是感动吗?但不论怎样,一定要祝愿孩子早日康复,祝福他们一家快乐平安。孩子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党伟。
中午11时,我们如约见到了老曹。老曹先后任过乡镇长、政法委副书记等领导职务,是一位很优秀很干练的基层党员干部。在2006年外出开会期间,妻子在家因煤气中毒而变成“植物人”。六年来,他用爱书写着“执手偕老”的真情故事,用毅力创造了“医疗的奇迹”——妻子从植物人到半年后开口说话到2009年主动迈步再到现在生活勉强自理。期间他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估计的:坚持每天和妻子说话、听收音机;坚持早晚用热水搓背、拍打,按摩全身1小时的护理;坚持将绳子拴在妻子的鞋上一步一步地拽着走,光绳子就磨断了十余根。而老曹的为人在当地的也是有口皆碑的—— —对事业的忠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同事、邻里的关心、对妻子的爱心、对孩子的操心,实际上这么多的“心”就源于一个大写的字——德。
在办公室里,我们与“送水哥”茹向辉如期相遇。小伙子是一名普通的送水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乐观、向上、稳健,话不多,但总是积极释放着自己的快乐和追求。茹向辉有着个小钱大爱的故事,从2008年起,他决定每送出一桶水,从自己的劳务费里捐出两毛钱,目前,已累计送出12000多桶水,捐款2400多元。而他的成长脉络也比较清晰,自小父亲就一直有病,全家靠母亲做豆腐为生,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可能更容易感受到社会和邻里的温暖,对被助和助人就有着更深的体会,善良就慢慢在心里扎根,2008年的一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短片,由此催生和迸发了他的善行;而快乐就源于他的充实。
随后的几天里,我们又看到了网上广为传播的“暴走妈妈”郭珍珍,为给患尿毒症的儿子换肾,早日将体重降到标准值,坚持高强度的锻炼,每天拖着150斤的身体坚持跑步1小时,大约五六公里。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完成手术,割下肾救儿子”。80后的贾鹏武,路遇盗车贼,大喊一声冲上去,不顾安危奋勇搏斗,终于将盗贼制服。而自己在搏斗中被利刃捅伤前胸,经三天三夜的紧急抢救,昏迷70多个小时后他才转危为安,在天地之间奏响了一曲恢宏的义字正气歌。李洪耀是一名普通的交警,负责市内一所重点小学的交通疏导,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都凝固在同样的时间,站立在同样的位置,保持着同样的节奏,重复着同样的手势,往返着同样的路线,护送着同样大的孩子,塑造着阳光的形象。还有“做生意首先要做人”打造诚信企业的新农村带头人闫志明,复兴传统工艺保护历史遗产的民营企业家信海亮,诚实守信的青年法警韩丰丰,乐于助人的复转军人张忠民,紧急施救的电力职工周海……
这些人,尽管职业不尽相同,却有着相同的凡人善举;尽管年龄也相差甚大,却都在接力着美好的德行,弘扬良好的风尚,感悟他们可能就是在完善成就自己。而我们也有个更大的祈愿:就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降低做好人的成本,真正实现“好人有好报”;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好人理直气壮而不是羞羞答答地做好事,真正实现“德不孤、必有邻”。(亢烨)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奥运人生

下一篇: 学会遗忘 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