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铭刻在自己脑海中的安泽印象,多是种粮大户、绿化模范、和川佳酿、区域生产之类;而现如今,又叠加了诸多鲜明的元素:“三和”精神创造和谐奇迹;生态建设堪称三晋之最;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大关;法治文化亮出特色品牌;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综治先进集体、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集体等一项项荣誉,无不为安泽这颗太岳明珠增添了更加璀璨的光辉。
当我们审视安泽犹如浴火凤凰般腾空而起的历程,探究其社会稳定、经济猛进、生态优化、人气旺盛的秘诀时,自然就会把目光聚焦在“法治安泽”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上。是法雨普降滋润了和谐之花,是法魂彰显夯实了平安之基,是法治先行蓄积了跨越之力。历任县领导率先垂范、戮力同心,凝聚隆礼重法之精髓,沉淀法律文化之底蕴,凸显法治建设之特色,加快依法治县之进程,用突出的政绩和良好的口碑,诠释了“抓法治就是促和谐、促进和谐就是兴法治”的理念。
安泽兴法治,特色鲜明。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荀子的故里,安泽县的决策者们大力弘扬荀子“隆礼重法”的法治思想,将荀子文化看作是加快法治建设的制胜法宝。县委、县政府连年举办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通过祭荀大典、高层论坛、摄影大赛、书画笔会等活动,全景式展现荀子文化的恒久魅力,推动荀子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国内舞台。组织编撰了《后圣荀子》电视剧本,在中小学开设了《荀子》地方课教育,利用媒体和文化站馆的宣传优势,多形式、深层次、全方位地营造富有荀乡特色的法治文化。在法治安泽建设中,借鉴荀子“引法入礼、礼法统一”的思想,全县农村在文化休闲广场修建“说法墙”,常年宣传村规民约和公民道德内容;组建不同层次的普法小分队,将法律知识融入戏曲、歌舞、小品,于农闲时节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常年开展法制讲座、知识竞赛和各类培训,促进了全民法律素养的逐步提高。安泽推行依法治县与以德治县相统一的经验,在《法制日报》进行了专门报道。
安泽兴法治,特点突出。维护一方平安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之义,也是评判一个地方依法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安泽县历任领导在法治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心为天,以民安为重,把民意作为第一信号,把民生作为第一准则,精心实施了大调解工程。通过乡、村、组和“十户联合”四级调解组织,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和矛盾纠纷的等级,分级分层,确定责任,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该县不断加大法治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先后投资260余万元,在全县104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民调工作室,总面积达到2500余平方米,做到了场地、牌子、人员、制度、台账“五落实”,办事流程、服务内容、接待职责、监督电话“四公开”,人力、财力、物力“三到位”,将基层依法治理措施落实到了每个责任人头上。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典型引导,开展了多领域、多层面的评先创优活动,加快推进依法治县创建和谐进程。在县直部门单位评选“十大杰出法治人物”、“重视法治、共创和谐十大优秀领导干部”和“依法行政十佳单位”;在每个乡镇,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人民调解示范村”、“和谐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在各工作岗位评选“十大模范员工”。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朋友关注法治、参与法治的积极性,增添了兴法治、促和谐的有生力量。
安泽兴法治,特效赢人。经过从“一五”到“六五”的普法宣传教育,勤劳、朴实的安泽人,不断弘扬光大荀子思想,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完善融合,将法律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崇法兴德,创造了县域内稳定和谐的骄人业绩:全县连续6年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无一起群体性纠纷激化民转刑案件发生,94%的行政村22年没有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和川镇沁河庄村有120余户近500口人,63年来保持了刑事治安案件为“零”的纪录,成为全县和谐发展的典型代表,为我们解读“安泽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范例。喜闻今年以来安泽县一个个重点工程上马,一项项惠民措施出台,经济实力一天天增强,投资环境一天天优化,我们更加期盼法治安泽建设随之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果。
省委依法治省领导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省司法厅长王水成在安泽调研后,感慨地说:“法治安泽建设有一套符合县情、权职明确、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有一个认识上高度、工作有力度、治理有硬度、覆盖有密度的治理安泽的工作局面;有一批懂法守法、依法执法、文明执法、科学执法的法治安泽队伍。我们依法治省办和司法厅要全面总结、广泛宣传、积极推广法治安泽的经验。”重温领导对安泽的高度评价,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上,那就是尽己所能,为“法治安泽”建设鼓与呼!并由衷地希望,所有的共和国公民都能像安泽人那样,尽情享受法治阳光,快乐地耕耘,幸福地生活着。
(盖建忠)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