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年过不惑,却有一大半时间生活在异地他乡。二十余年的日月轮回,他乡的山水早已镌刻在我的生命里,和远方的故乡一起融化成我血液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1989年的夏天,我告别哺育我二十年的家乡,背起装满乡愁的行囊,小心翼翼地踏上了这片偏远而闭塞的土地。从此,我便与安泽结缘。
那天,父亲把我送到临汾长途汽车站,仍不放心我独自一人出远门,他在候车大厅转来转去,很欣喜地碰到了一个在安泽工作的熟人,便把我领过去,托他路上照顾我。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后,那人成了我的丈夫。别以为我在逗你玩儿,此环节纯属事实,如有雷同,应为巧合。世界就这么大,也这么小。
汽车在坑洼盘旋的山路上颠来簸去,三个多小时后,终于把我簸到了安泽县城。公路两旁低矮稀疏的民房,街道上慢悠悠晃着的行人和少到用个位计数的车辆无言地诉说着这里的贫穷和落后,本就不平静的心绪一下子又失落了许多。
我的教学生涯从此开始了。然而,最初的几年里,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到假期,便逃也似的离开,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只有在那里,我才感到踏实,心也才能有个着陆的地方。外出学习培训,总不想承认自己安泽人的身份,觉得那是个让我汗颜的地名。我把精力全部用在学生身上,用充实的忙碌来抵抗心灵的孤寂,一边梦想着有一天能从这里走出去,走进更广阔的空间。一直到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我才真正融入这里的生活,那颗不安分的心才归于平静。我潜下心来,努力做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
忘不了,那简陋的办公条件,一桌、一椅、一面墙,一灯如豆。课余,我常常面壁而坐,备课、批改、写日记、和学生谈心,有时也发发呆。
忘不了,那简单的教学设备,三尺讲 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老师可以利用的全部资源。难怪孩子们都不愿坐前排,一节课下来,前排的学生和老师一样灰头土脸。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住校的孩子们,土炕上挤着一、二十人,蚊子、蝇子、跳蚤、老鼠一起袭来,汗臭味儿、脚臭味儿、剩饭剩菜味儿混合在一起。条件稍好一点儿的,吃干粮还能配点儿土豆咸菜,条件差的只能捧着干粮干啃。冬天宿舍冷得像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即便如此,孩子们还随时面临着失学的威胁。学费、书费、作业本费等等费用对他们贫穷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
这些都是以前的事了。
如今,学校的设施设备已迈进现代化行列,昔日破败的校舍已被一座座高耸的教学楼、宿舍楼代替。今年春天,我去了最偏远的一座小学,参观了那里的食堂、宿舍、电脑室、多功能室,还听了一节观摩课,课堂上,老师娴熟地操作着多媒体,把孩子们带进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图有画的世界里。看到地地道道的山里娃能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最先进的教学资源,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课间,碰见一个稍大一点的男孩儿正同路过教室的厨师谈得火热,男孩向师傅打听午饭吃什么,师傅笑着说,大米、油饼、包子,你爱吃啥有啥。男孩儿调皮地说:“老师,我们最后一节是体育课,我提前十分钟去打包子,行不?”师傅拍拍他圆乎乎的脑袋:“调皮鬼,不上完课我可不给你打饭哦,包子有的是,管你吃个饱!”开饭时间,我留心找见了那男孩儿,他面前的饭缸里盛着几个热腾腾的大包子,旁边还放着一袋牛奶,他正全神贯注地和周围几个同学比赛剥鸡蛋呢,红润的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我凑过去,接过另一个男孩儿递过来的油饼,和他们边吃边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说他们的食谱丰富着呢,一周饭菜不重样儿,每天有奶有蛋,比家里吃的好多了。我又问他们每天几块钱的生活费,他们天真地说“不知道,老师说我们只管吃,想吃啥吃啥,不掏钱,县上全包了”。我被逗得哈哈大笑。走出餐厅,看见有几个小女生围在一个女孩身边,看样子她们刚吃罢饭,那女孩儿不说话,只红着脸笑,我走过去,问她们在干什么,其中大一点儿的一个指着那女孩儿说:“她是今天才来的,老师让我们多帮助她。”我想知道究竟,就拉着女孩儿的手询问,女孩儿羞涩地告诉我说爸妈去外地打工了,留她在家照看妹妹,后来,爸妈接到学校校长的电话,校长说他们不需要两个人都打工了,县上已经免除了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书费、作业本费、住宿费等,还给住校的孩子统一发放膳食补助和交通费,家长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让孩子上到高中毕业了,妈妈喜出望外,就回来了,这样,她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到学校里来上学。听着孩子的讲述,望着他们纯真的笑脸,我感叹道:安泽的孩子真幸福!
现在,我反而有些不适应故乡的生活了,每次回去,住不了几天又急着逃离。他乡也有爱。当笑盈盈的黄花满山满坡开放的时候,当枫叶染红了天空上的白云的时候,当眼前耳际潺潺的沁河水蜿蜒向前的时候,当灯火阑珊中与爱人一起徜徉在月亮湾拂面的细风中时……我更深地懂得了幸福的含义。其实,幸福就追随在我们左右,只是它很谦虚、安静而低调。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幸福,是只属于安泽人的幸福。我想,看到这些,伫立在高山之巅的荀子也定会颔首、微笑,定会祝福生长于斯的子民更加和谐美满,祝福安泽的明天会更美好!如果说故乡是我生命的摇篮,那么,安泽便是我生命的依恋,我在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耕耘,也在这里收获。感谢生命,感谢它对我的厚爱。(高亚萍)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