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庄的传说(下)

2014-04-12 10:59: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韩家庄村西十里有山,名历山。相传是舜耕历山的地方。那里有一组古建筑群,红墙黄瓦,远远地就能望见,是为纪念尧舜和娥皇女英而建。侵华日寇将庙宇烧毁,改革开放后,重修起来,规模比原先还大了一些。

舜在历山耕地时,犁杖上常挂着一张小簸箕,不打牛打簸箕。帝尧访贤来到历山,十分好奇,舜答曰:牛耕田很辛苦,不忍鞭,不得已时,打黄牛儿黄牛嗔,打黑牛儿黑牛怨,就打打簸箕,黄牛儿以为是打黑牛,黑牛儿以为是打黄牛,两头牛便不用扬鞭自奋蹄。善行仁心,帝尧暗暗称赞。几次考察后,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把帝位传让给舜。这段传说,早已家喻户晓,若有人问:引起帝尧注意、具有举荐功劳的那张小簸箕是谁编的呢?这个故事就少有人知道了。

舜六岁时母亲去世,继母把他养育成人。继母姓韩,是韩家庄人氏。韩家庄号称“簸箕之乡”,几乎家家都会编簸箕。下雨天,地里农活儿不能干,便到窨里编簸箕。

窨是韩家庄特有的一种建筑,在地下挖一个三四米深的坑,坑底周长有十多米,坑顶用木料、苇席遮盖,上面抷压黄土,留有窗口透光,有木梯通上通下。窨里冬暖夏凉,潮润无风,柳条不易干折,编出来的柳货密实、坚挺,盛水都不漏。柳货分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两大类,有二十多个品种。手巧的人还在上面编出花鸟图案,堪比工艺品。饭时,一个个柳编人从窨里爬出来,不穿雨衣不打伞,头上顶一张簸箕或者笸箩;小学生上学下学也这样,像雨中冒出的一簇簇小蘑菇。冬天农闲,又三五结伴,挑着铺盖家具,出玉皇楼洞,过五孔桥,去北路挣钱,或翻越历山,进入吕梁山中的石楼永和等县,走村串户,编新修旧。年关前才腰包鼓鼓地回家来。有人还把媳妇带回来。村里人叫“霍州的”、“孝义的”、“灵石的”那些大娘大婶儿,就是早年从那里引回来的媳妇。也有人在外招了“驸马”,柳编技术自然也带了过去。

得知外甥被尧选为他的接班人,引子是他舅给他的那张加了皮线、选用红柳特编的小簸箕,韩家庄人惊喜之后,是无限的自豪。

成亲那天,你背簸箕,他扛笸箩,还有人戴着几顶柳帽,拥上历山,祝贺送礼。人马旗伞的热烈场面,又激发了他们的豪情,早忘了长辈的身份,手之舞之起来。你敲笸箩,他敲簸箕,带柳帽的一手拿一顶狂拍,不时还把柳帽抛向空中。一边跳还一边喊:“小簸箕,大江山。捎带一门好姻缘。”这种即兴抒发,弄的尘土飞扬,土眉乌眼。帝尧并不责怪,反而微笑沉思,分明是对尧的颂歌,又是对舜的夸耀。这种发自内心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热闹,还是第一次见到。前朝没有,我朝应将这充满阳刚之气的热闹完善推出。当即把这个热闹钦定名为“威风”。敲的圆鼓鼓的笸箩定名为“鼓”,把簸箕定名为“锣”,洪洞人把“狼”叫作“锣”,因为跳动时像群狼狂舞。柳帽拍的啵啵作响,定名为“钹”。舜听后十分惊讶!怎样顺承尧的旨意呢?毕竟是一代圣贤,很快就为“威风”谱成第一支曲牌:《投唐》。表示他归顺唐尧的忠心。

一代鼓乐威风便这样问世了。从此,逢年过节婚庆国典,威风每每登场。中国有了铜后,锣、钹的柳器被铜器替代。形体也有变化,胎记仍然可见。鼓也变成木腔,两面蒙以牛皮。“活着不忍把牛打,死了献皮任你耍。”从此威风更响亮更威风了,有人就叫它威风锣鼓,简称锣鼓,流传至今。这一中国古典鼓乐是谁发明的?何时发明的?怎样发明的?史书上不见记载,韩家庄这一传说无疑给人以惊喜,也许它提供了一个意外的却经得起推敲的答案。

威风锣鼓发源地,威风锣鼓自然老道。韩家庄五大户,一户一班子锣鼓,从正月初一要敲到正月二十。李海生是新一代传人,他带领韩家庄百人女子锣鼓队多次赴外地演出。应邀参加了两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文化节。有记者采访他,踢了一个飞脚,翻了一个小旋,令旗一挥,才说道:“咱家是祖传,他等是趸货,岂能相提并论?”清明时节,回老家扫墓。临别前,到南堡子窨里转了转。那是我儿时十分眷恋的地方:在那里听呀听,听大人们讲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壕里杀蔡阳的故事,讲日本人烧历山的故事,讲五孔桥的故事……有一回听迷了,竟忘了去上学。父亲把我提出窨口,屁股上狠搧了两巴掌;在那里看呀看,看一捆柳条,在大人们粗壮的十指舞动中,就成了一片云,变成了雨中上学的伞,变成了火车票,变成了大学入学通知书……看得我想入非非。

窨里头,几个白头发闷着头,不慌不忙地编织。一边就说:如今年轻人看不上这营生,外出打工挣钱多。上年纪的人闲暇无事弄两个零花钱,村里还剩两个窨,只有二十几个老汉还在编,柳货怕要失传。

说要成立柳编协会,准备申请市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办一个柳编博物馆,保护抢救这一行当。正说说话话时,窨里一暗,新上任不久的村支书也下窨来,为了柳编协会的事。村支书又说,最近他们筹划复原敲笸箩敲簸箕的远古表演。可以想见,一旦笸箩簸箕登台亮相,威风锣鼓远古粗犷的韵味,将更加醇厚、更加浓郁、更加强烈。

作者:韩斌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春光明媚风筝飞

下一篇: 他视艺术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