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像连翘花儿一样

2014-05-16 09:34: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高亚萍

这是一个最宜出行的季节,但对于一个久被封闭在机关办公室,整天与手机电脑打交道的上班族来说,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不关自己的事。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知道加衣服,天热了知道减衣服,至于地上的花草,空中的云雨,身边的风声,都无暇顾及。忙着呢,烦心事多着呢,谁还顾得上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

仲春天气,市作协二十余人的采风团来安泽,县作协抽人陪同,我在名单之内。记挂着手头忙不完的工作,却有了最正当的出行理由。理直气壮地履行完请假手续,便一头扎进陪同。

一出门,便与迎面扑来的大好春色撞了个满怀。在樊笼里呆得久了,一旦有机会回归自然,原本懒洋洋流着的血液一下子奔突起来。

连续的几场细雨之后,春天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全方位登场亮相。流水捧出她的殷勤,小草挨挨挤挤,摇头晃脑,享受着最温暖最细腻的抚摸,路边的蒲公英已经长出鹅黄的小花朵,不知名的小鸟正在青枝上调试它的歌喉,桃红杏白,绿柳轻飏,镜波粼粼的沁河水飘逸的缎带般踏歌远行。这一切,都让人心醉,让人萌生出想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儿的冲动。

春事正盛。

春意浓得掐一把就能淌出汁液來。

客人们采风的重点是县上的“311”体系。说实在的,乍听上去,“三级中心,一网一格”,确实有点云雾缭绕,等看了图片,听了汇报,便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惠民。只不过,“311”党建联动服务体系赋予它更迅速更快捷的时代特色。

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在这里找到了源头。

每次去和川下乡,我都要去看看那个叫陈涛的男孩儿。与他结缘是在去年春季。我们去检查学校工作,孩子的妈妈打电话给校长说要让孩子休学,为了搞清原因,我们和校长一起去了孩子家。一进院子,便看见一个小男孩,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一双扑闪的大眼睛,他正在给鸡喂食,见了校长,红着脸说了声“老师好”,便不再言语。孩子的妈妈还未开口先红了眼圈。

这是一个刚经历重创的家庭。孩子的父亲开三轮拉石头从山上翻滚下来,命保住了,却全身瘫痪。孩子的妈妈托人在县城找了份工,苦于无人照顾卧床的丈夫和多病的婆婆,就狠心想让孩子先休学照顾家里,等自己在外面安顿好了再让孩子复学。校长说“先别忙着做决定,咱们再想想办法”。从乡下回来,觉得有必要给领导汇报一声,没想到,局长立马就拨通了校长的电话:“‘五类贫困生’名单里有没有陈涛?什么?下学期才能加上?……你别管,赶紧把情况报上来,我去民政局协商。另外,学校不是缺后勤吗?让陈涛的妈妈先去给学校搞后勤吧,工资我想办法,不行就从局里的经费里挤。”

再见到陈涛时,他刚下课,正在教室外面和同学滚铁环玩儿。

前几天去高必小学,正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好几个班都在操场上上体育,见学校的厨师经过,个儿大点的一个男孩子跑过来:“老师,中午吃什么”?厨师说:“大米、油条、包子,想吃啥有啥。”孩子调皮起来:“马上就下课了,我现在跟您去打包子,行不?”厨师拍拍他的脑袋:“哈哈,那可不行,不上完课就想吃饭?包子有的是,管你吃个饱!”开饭时间,我留心在校服堆儿里找见了那男孩儿,他面前的饭缸里盛着几个热腾腾的大包子,鸡蛋韭菜的香气从他的嘴里溢出来。看看其他孩子,有吃油条的,有吃大米的,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袋牛奶,一颗煮鸡蛋。我凑过去:“哟,这饭菜可真够丰盛的呀!”一个正专心啃鸡腿儿的孩子说:“我们一周饭菜不重样,比家里吃的好多了。”我又问:“你们每个月得花多少钱?”孩子用手抹去流到嘴边的油,认真地说:“我们一分钱都不跟爸妈要,饭菜尽管吃,不掏钱;书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连我们上学来回坐车的路费都不用自己掏,老师说县上全包了。”我又逗他:“那,县上是谁呢,他怎么会给你们掏钱呢?”孩子答不上来了,想了想,就说:“我也不知道,县上……县上……是不是能管住我们校长的大头儿呢?”看见我笑得直不起腰来,另一个孩子赶紧给同学圆场:“就是,县上能管的事多着呢,除了学生,还管农民,听我爸说,我们家建蔬菜大棚的手续办下来一分钱也没花,还有人专门指导呢。”

不关心政策性名词,什么十二年教育零收费,什么五类贫困生资助,以及这个工程那个工程,这个计划那个计划。我只知道,每一天,我们的身边都发生了什么,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就像这春天的阳光,穿过明媚的天空,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采风的最后一站,是客人们极向往的黄花岭。细雨霏霏中,我们漫步岭上,云里雾里,好气氤氲,好风相随,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一抬头,满山满坡的黄花铺天盖地,含笑而立,娉娉婷婷;她集大家闺秀的典雅与小家碧玉的婉约于一身,不奢华,不张扬;她宁静,谦虚,低调而又深沉,任人间千重变,只把满腔的爱洒向脚下这片土地……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