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颖瑞
从前,当我第一次面对永和县永和关黄河的时候,我用自己深情的眼睛注视着:她没有那种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豪迈气势,她是一段黄河的支流、浑浊、凝重,就像一个年迈的老妪拖着踟蹰的步伐裹足不前。这就是养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母亲吗?是的,她老了,她是真的老了,她枯竭的乳汁已经养育不了她的儿女了。其实此处的干旱由来已久,黄河的段流也迫在眉睫。那时,我刚看了《老井》,看到了那种让人触目惊心的干旱,看到了在那种干旱中,人在水的困扰中做怎样艰辛的挣扎。于是打井、找水、盼雨竟成了干旱地区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了那点水,要爬那么陡的坡,要走那么多的路,才能担回那么点活命的水。有人说,生存还是生活,其实就是品质的问题,这是永和人民的勤劳、纯朴品质,在这片土地创造生活,改变永和。
大多数人们对黄土地的想像,以为就像那首《黄土高坡》所唱的:日头从坡上爬过,照着我的窑洞;照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从这幅简约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已看见永和人简约的生活方式。
走在永和的土地上,我发现这是一片多么赤贫的土地。山连着山,坡连着坡,这样的黄土地黄得未免纯粹,甚至有点绝情。极目所至,只有几处窑洞,要走很长的路,才能看见一些人烟。才知道那些影片中的镜头,那些经过了夸张、渲染的艺术镜头下的黄土地,其实是很柏拉图的,因为我们忘记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生活在上面的人的日子该有多么的艰难,我们的心随着所及的目光一点一点地沉寂,并变得沉重起来,我们甚至不敢将这种生存状态与繁华都市中那些奢侈的生活方式稍作一点点的对比,而我们被物化点滴着的心一下收敛了许多。
走在永和的土地上,我热切的目光看到了不同于燃烧着红高粱般的“美”,如一只鸟,我坚实的脚步走过那片土地,我记住了那山,那是一些与南方绝对不同的山。那是一些赤裸的、刚健的犹如男人钢筋铁骨的山,强劲有力的筋骨,再加上遍山的绿树和丛林,它正以一种倔强的姿态俯视着这个世界。可那些山却能抓住你的魂魄,你总觉得那些山有一种强烈的撞击力,有一种饱经风霜、历尽沧桑,桀骜不驯的个性,似乎澎湃出永和人民奋斗和努力中的影像。
现今,永和县大力实施“林果富民、生态立县,转型发展、工业强县,文化引领、旅游兴县,以德为先、依法治县”四大战略,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优势农业、能源开发、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安全稳定”八项重点,努力建设“美丽永和、富裕永和、人文永和、平安永和”!正在以跨越赶超的劲头发展。再看那些山,你就会想到一些人,你就会明白那些作家骨子里所散发出的骨气和傲气,与这些山是多么地相似。读这些山,就像读到了张承志的《心灵史》,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就像一面永远不会倒下的旗帜,如果说这些山缺少的是秀丽与妩媚,过于严肃和率直,甚至没有四季的变化与分野。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永和人的意志却因此磨练,读这些山,就像读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像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在弥漫着浓厚风土人情的同时,透射出的就是作家坚韧的精神和个性。我永远记得路遥用带着病的身躯完成了《平凡的世界》后,曾经泪流满面的大声问自己:你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隔着风,隔着雨,隔着时间的距离,看着那些山,我好像又看到了路遥执拗的目光在向我们发问。面对这些山,我心中充满了崇拜之情,期盼着、向往着永和人民改天换地的新面貌,也崇拜着永和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念。
走在永和的土地上,感到她有贫穷的一角,有贫穷也有忍耐,一辈又一辈的人就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着,我发现了黄土地和黄土地上人的不变本质“坚强、乐观、向上、勇于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那就如同从黄土地上建造出来的绿色“三北”防护林工程。永和县委、县政府正着力打造生态优美、文明整洁、功能齐全、宜居宜业的特色山城,让永和的父老乡亲们能真切感受到永和的变化,能真切感受到永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能够“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我也就明白了以“小气”而闻名文坛的贾平凹拙朴的个性和拙朴的艺术,其实都是这片黄土地的结晶。
一阵大风吹过,漫漫的黄沙土像雪一样淹没了整个黄土地。身为现代人,我还是被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那种面对贫穷泰然处之的坚韧和乐观的态度所感动了,永和人用勤劳的双手,创新的理念开拓着新的征程。耳边忽然想起了《一无所有》中那个男子汉悲壮的高吼,当他声嘶力竭地呼唤着心爱的女人“何时跟我走”时,那种受到极致“问个不休”的阳刚之中,更有一种向新生活的渴望与对美好明天的祝福,这就是永和人追逐的“中国梦”。
走在永和的土地上,作为一名深爱永和人民的人,我的情感可以用如下这首诗来表达:
她是一腔悠长的戏剧
被紧锣密鼓
悬在空中
演奏者新时代的“最强音”
我在深情地祝福
我用热烈的问候
犹如长长短短的叶脉
爬满一往情深地绿着的叶子
她是一只热腾的酒盅
盛满激荡的风雨
热情的歌谣
被阳光和蝉声
吟唱出巨大的“正能量”
走在永和的土地上
我被深深地吸引着
用心感悟
我挚爱的土地和人民
祝福永和的明天更辉煌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