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事业编制压缩的改革大背景下,不难想像,“挤编制”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决心,要克服多大的困难。而襄汾县委、县政府却一如既往地将编制优先给了教育,他们要让老师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一系列数据能够看出该县对师资的重视程度:2008年招聘教师106人,2009年招聘113人,2010年招聘110人,2011年招聘97人,2012年招聘31人,2013年招聘45人。
2014年市里给该县批了60个全额财政指标,而县里将其中的40个用于教师招聘。
感动的不仅有刚刚吃上财政的教师,还有干了多年的长期代教。2013年,全县对244名长期代教实行了同工同酬,养老保险参照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缴纳。此举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长期代教的尊重和认可,办到了长期代教的心坎上,不少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今年以来,前来该县支教的大学生也有了他们的高兴事儿。原来,从去年以来,该县又启动了教师周转房建设,目前已投资238万元为陶寺小学和襄陵东柴小学建造了1400平方米的教师周转房。前来支教的年轻老师以及离校较远的老师按照规定每人可配有一个建筑面积35平方米的小公寓,厨卫卧一应俱全,让他们享受到了“家”的暖意。
如果说,给待遇是善待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方式,那么,创造干事业的平台,则是对他们的深层次价值认可。
刘彦青担任县教科局局长后,选拔襄汾中学中层领导赵建中、张英杰、史麦平等一批素质高、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学校教育管理人才到基层的县直学校任校长。
同时选拔基层学校领导到襄汾中学挂职学习、锻炼成长,并对执行力不强、管理不善、精力不足的7名校长给予调整。2013年,出于着力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的校长队伍,又对全县9名初中校长进行了调整。
为了加强对校长、教师队伍的建设,县教科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新举措。一是重监督、抓典型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建立了教育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局长意见箱,修订完善了《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的规定》《加强全县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年活动,促进了局机关的工作作风转变,有效规范了全县教师的行为,在社会上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二是重考核、抓学习促进校长队伍建设。制定了《襄汾县中小学校长常规工作考核办法》,积极开展校长培训交流,2013年共有1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组织的提高培训,有7名校长进行了异地交流;选拔了9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初中校长和教研员担任联校校长,进一步优化了基层校长队伍;选派6批70名基层学校校领导到襄汾中学挂职学习,锻炼成长,提升基层学校管理水平。三是重培训、强教研提升师资质量。2013年全县教育系统围绕争创“三名”活动,推荐培养名校3所、名校长3人、名教师14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达3431人、山西省农村幼儿园教师“送培下乡”培训幼儿教师700多人、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培训1517人、“国培计划”培训84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83人;实施“全县大教研活动”,组织20余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召开了3次全县教学研讨会,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快普及到薄弱学校,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广大教师形象地称之为教学相长的“头脑风暴”。
通过补充新鲜血液、加强培训、开展“头脑风暴”,全县教师呈现年轻化、知识化态势,其学历水平、知识架构、教研教学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做好了人才储备。(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襄汾教育系列报道之四:让学校成为学子快乐求知的殿堂
下一篇: 襄汾县地税局规范征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