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儿的演吗?”“好像没有,是新戏。”“这是《四郎探母》,有名的京剧……”秋日午后,一座小院的南房中,几位耄耋老人坐靠在沙发上,观看、讨论着央视戏曲频道正在播出的节目,暖阳透过亮窗片片洒落,襄汾县南辛店乡福寿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活动室内其乐融融。
“老伙伴们,开饭喽——”,伴着吆喝声,襄陵镇许留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位平均年龄74岁的老人鱼贯而行走进餐厅,刚一坐定,大厨陈大婶便麻利的将腾着热气的包子连同蒜醋、碗筷依次摆在每个人面前,顿时饭香四溢。
在襄汾,随意走进一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都能从老人们这些生活片段中,感受到桑榆暮景好,幸福夕阳红。
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加,年轻人忙于生计疲于养家,空巢、失能、高龄老人居家“老无善养”、又不愿离乡离土,只好“定居”敬老院。老龄化时代,新的养老问题如何破解?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基础上,襄汾县将目光锁定于“结合居家养老、集中养老,兼顾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13年,8所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标准化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运营。2014年,10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分别在农村和县城开建。社区养老正在破冰前行。
闲房“变”中心 搭建养老新平台
万事开头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能不能建,怎么建?”“哪些村先建,如何删选?”“什么批报程序?”2013年,全县动员会召开了,各乡各村却“雾里看花”、无从下手、相互观望。
襄汾县组织工作人员赴平陆县参观“老年灶”,专业人员下乡答疑解惑,民政干部一趟一趟实地考察督建……一套“组合拳”下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在襄汾农村“火”了起来。
“具有适合建设的闲置场地和房屋,村人口1000人以上且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村委班子团结且项目经村委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集体具备较好的经济实力、成熟的中心建设及运行方案。”民政部门结合政策,立足实际,“圈”出申建条件。听取老年人意见、进行可行性分析、开会表决通过、递交申建报告,乡、村干部深扎下去,“亮”出建设资格。襄汾县30多个农村申建,8个建设项目获批。中央、省、市每个项目配套补助10万元,县财政拿出5000元鼓励资金。政府补一点、集体再筹一点,建设资金有了着落。建设标准统一化、设施配置人性化,工程建设有了坐标。督查项目进度、监管工程质量,民政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一线统筹协调、组织项目实施,乡镇干部尽职尽责。村集体资金托底、全面调配协作,村级干部实打实干。项目建设环环相扣,如火如荼展开。
北李村是景毛乡最大的村子。全村2745口人,60岁以上老人453人,留守老人多达360名,老人们得不到照顾,“空巢”又“空心”。申建日间照料中心,提升老年人养老品质,是2013年村里的头等大事。无可用的集体场地,就以村集体的名义买下一处僻静的空置民房修葺改建;没有充裕的资金,便整合利用各类资源,村卫生所免费提供中心保健服务,鼓励村民献爱心做义工……,众人拾柴火焰高,硬是将一个荒芜沉寂的院落改建成设施齐全的“老年之家”。
北李村闲置民房的精彩变身,是襄汾县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缩影。
2013年底,变“废”为“宝”的首批8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顺利通过省市验收。由荒芜的院落、闲置的村委会旧址,变身“养老乐园”、“社区托老所”,变出了生机,引发了社区养老新潮,今年,全县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申建出现了“井喷”,西阳村、中梁村等9个建设项目获批,居临汾市首位。
运营初体验 各出奇招显成效
2014年伊始,襄汾首批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入运营倒计时,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襄汾县“摸爬滚打”往前走。
运营资金咋筹集?县财政补助2万元的年运营资金,村集体依自身经济条件的好坏,每月收取老人100—200元的餐费,可接受社会捐赠,其余由村集体承担。如何管理?专款、专户、专用,建立财务台账,定期公示收支,务求财务管理公开透明。“中心要想运营好,管理必须到位。”62岁的尉玉民在村里很有声望,被推选为北李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主任,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建章立制、依规管理是他的工作诀窍。围绕主体功能和服务群体,立足实际,《入住人员守则》《护理公约》《中心主任守则》等制度相继出台实施,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
人多床少如何分配?由老年人填写申请登记表,递交体检报告,中心调查、家访,与符合条件的老人及其监护人签订《老人入住协议书》,存入老年人个人档案。
众口难调谁来做大厨?聘请干净利落、厨艺好有爱心的中年妇女,和老人沟通商量,确定一周食谱,天天不重样。
如何让老人佳节不思亲?东吉村日间照料中心组织老人集体包饺子、看大戏;尉村两委班子为中心每位老人送去二斤月饼,与老人围桌聚餐话家常。
如何给老人提供健康娱乐服务?室内,下象棋、玩扑克、看电视、听广播,花样翻新;室外,健身器材、跳老年舞、开辟开心农场种菜,更是别有一番天地。“快看看,这边丝瓜、辣椒、西红柿,那边的糯玉米,都是我们种的,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吃都吃不完!”在北古县村日间照料中心的院子里,74岁的杨长合老人正在给白菜捉虫,这片菜园子,成了老人们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
让老人“进得来、留得下”,以院为家,互帮互助、共建共享,襄汾县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健康、高效运行。
养老新风尚 老人子女齐点赞
“以前在家菜得自己买、饭得自己做,除了吃饭、看电视,就是睡觉,还不敢多睡,睡多了晚上睡不着,一肚子苦水。”“现在一顿饭掏一块钱,饭菜可口,人多吃饭香,还能一起拉拉家常、打打牌,白天过得舒心,晚上回去也能睡得好,日子过得舒服哩!”大邓乡赤邓村85岁的李随玲老人子女们或在外工作、或外出打工,丧偶独居,村里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运营,她第一个报了名,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和她所在的赤邓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样,襄汾县每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都设有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和餐厅“四室一厅”,既方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又丰富了其晚年情趣。老人们白天集中接受照料,晚上各自回家休息,享乐其中。
北李村武奎元、关云香老两口一个84岁,一个79岁,腿脚不方便,不习惯随孩子呆在城市,又舍不下乡里乡亲住养老院,三个孩子牵肠挂肚。现在,日间照料中心一天三顿饭按时送到家。“以前隔两天就得回来一趟,现在中心给老人送吃送喝,十天半个月回一次也放心!”中秋节时,老两口的儿女们对村干部说。
离家不离土,离亲不离情;吃好身体棒,娱乐精神畅。全新的养老模式弥补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缺失,“白+黑”、“物质+精神”的“定制”人性化养老服务,让诸多养老“顽疾”,纷纷消弭于无形。
旁人会不会说我娃不孝顺?饭菜能不能合胃口?饭后想串个门行不行……,曾经,种种顾虑与疑问阻挡了很多老人走进中心的脚步;而今,“去中心享福”成了襄汾老人养老新风尚。
银发身沧桑,今度夕阳红。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中,襄汾正持续发力。
通讯员郑少婕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襄汾:“孝心村”的老人节
下一篇: 襄汾:“技术营养大餐”给菜农送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