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八旬老人张更生:生命不息 宣讲不老

2015-11-26 11:04: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情系青少年 铸就夕阳红

——记霍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更生

    临汾新闻网讯 穿着朴素,腰板笔直,头发花白,精神矍铄。80岁高龄,他完全可以像其他退休老干部一样悠闲自在地锻炼游玩、钓鱼喝茶,然而他却每天下农村、进学校、入农户,与青少年交知心朋友,青少年都亲切地叫他“张爷爷”。他就是霍州市关工委副主任、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更生。

    几十年来,张更生情系教育,关爱孩子,业绩卓著,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彰,2015年7月被中国关工委、国家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员”。

    不知疲倦的老园丁

    “霍州有个宣讲团,到处宣讲不要钱。要问他们图什么,只为关心青少年。”这段为古城霍州许多人熟知的顺口溜,说的是张更生组建的教育系统关工委宣讲团。

    张更生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与青少年有着特殊浓厚的感情,退休后,他被任命为霍州市关工委副主任,主要针对教育系统开展工作。上任伊始,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跑到市关工委、市教育局以及各基层学校,多次找领导畅谈,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党政领导协调,选派政治思想好、组织能力强、服务意识佳、德高望重、身体健康且曾在教育部门或学校担任过主要职务的低龄老同志进入领导班子。同时,他还广泛动员,凝聚爱心,搭建平台,组建了一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队伍,这支队伍达100余人,吹响了“关爱”的集结号。针对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法律意识淡薄、贪图安逸享受、痴迷网吧等问题,他带领教育系统离退休老教师组建了宣讲团,亲自任团长,进学校、入社区,深入中小学校与同学们真诚对话、耐心宣讲,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者先受教育。”为了让宣讲达到理想的效果,张更生订阅了5种报纸、6种杂志,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新闻和有关未成年人的教育新理念。在阅读中,他用红笔随时“圈”和“点”,把有参考    价值的文章剪贴下来,日积月累收集剪贴各类资料几十本。

    张更生带领的教育系统宣讲团讲课做到“四个不计较”、“两个不要”,即不计较路途远近、不计较人数多少、不计较时间早晚、不计较会场条件;不要车接送、不要分文报酬。近十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数九三伏,他带领的宣讲团始终坚持进班级与师生零距离接触,坚持常年给未成年人讲理想、讲信念、讲传统、讲形势、讲法律、讲文明、讲道德、讲纪律,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有一年冬天,宣讲团应邀到一所学校宣讲,该校距城区有五六里地,可那天偏偏下起了鹅毛大雪。宣讲团有的同志说:“天冬地滑,要不咱们改天再去。”可张更生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跟人家说定的事不能自食其言。我们不说到做到,如何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于是,6个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相互搀扶,顶风冒雪去了这所学校。当他们出现在师生们的面前时,全校师生都被他们这种一诺千金的精神所打动。当天的宣讲,同学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会场掌声如雷。

    在给未成年人宣讲时,张更生发现尽管宣讲团的老教师们苦口婆心地讲,讲得口干舌燥,但台下青少年总有人交头接耳或瞌睡打盹。宣讲也要创新,要想方设法调动青少年的听讲积极性。他想,关工委搞宣传,何不也像民间艺术团那样,形式多样化,内容生动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在他的发动下,宣讲团成员自告奋勇,老教师张兴宇器乐演奏、成育红老师的诗歌朗诵、关鸿发老师的快板书……就这样,这支“夕阳红”宣讲团,这支吹拉弹唱的宣讲团,这支关爱未成年、弘扬正气、育人成才的宣讲团便活跃在霍州市的城乡、学校、社区。张更生为了宣讲团没少操心,每次宣讲前他总是先行一步,为宣讲团准备必要的宣传材料,四处寻找求借道具,提前到各学校或社区负责联系,忙得不可开交。由于过度疲劳,每次回到家里,他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发作了,疼得躺在床上起不了身子。老伴劝他不要干了,他却说:“宋代陆游说过,壮心未与年俱老。只要我还能走动,就要把宣讲坚持下去。”

    困难学子的排忧人

    关心下一代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困生实施困难帮助,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

    张更生对学困生的帮助做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帮心。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克服悲观,树立信心。近年来,他走访困难学子达100多人,通过交朋友谈心,解除了这些学子自卑和自弃的心绪。二是帮困。他每年都积极参与各种贫困学子的捐助活动,在每年的霍州市爱心助学大会上,人们都会看到他拿着几百块钱投入捐款箱的身影。同时,他还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实施长期帮扶,高昇就是这些“困难生”中的典型代表。一个偶尔的机会,张更生听说三教乡高王庄一个叫高昇的初中生因家庭贫穷可能面临辍学,他立刻联系学校校长跑到高昇家里,耐心说服其父亲打消了不让孩子上学的念头,并拿出平时积攒下的2000元钱留给孩子上学用。后来,他又为高昇的父亲找了一份工作,解决了家庭后顾之忧。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去高昇家,和高昇姐弟俩谈心,教他们学习方法,用一点一滴的耐心启发帮助他们学习。在他的热心帮助下,高昇的姐姐考到晋中师专,高昇考入了大连理工学院。高昇上大学临走之前,张更生又拿出100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如今高昇姐弟都已参加工作,在张更生的精神感召下,他们也加入了爱心助学的大潮中,积极帮助和他们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

    家长学校的创办者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张更生深深懂得,家是一个人成长旅程的起始,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很多时候,问题虽然发生在青少年的身上,但病根往往在于家长的日常教育,孩子身上折射出的恰恰是家长的影子。为此,他决定在全市各校创办家长学校。为了办好家长学校,他极力争取市领导和教育局领导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订工作方案,把家庭教育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他深入基层,走遍全市12个乡镇,督促、指导办好当地的家长学校。2003年,霍州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在大张镇一中挂牌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张更生为家长们上了第一课。他说,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积极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一位家长听了他的讲座后动情地说:“过去我对孩子要么是过分溺爱,放任自流,要么是拳脚相加,粗暴打骂,根本不懂得科学教育孩子。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使我明白了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以后我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有了大张镇一中家长学校的成功经验,全市家长学校遍地开花,成果丰硕。

    为了让家长学校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张更生带头编写了教材。他和老同志以及家长学校的老师们一道,通过讲授知识、播放光盘、展示图片、交流谈心等,使全市广大家长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十几年来,他们举办家庭教育讲座300余场,帮助家长朋友们确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更生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位人民公仆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家、感染大家。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展示了一位八旬老人那种“夕阳无限好、有为铸辉煌”的精神风貌。薛忠虎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