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长辈们讲起油盐饼子的故事。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了。
叔叔伯伯们那时候还是孩子,他们的童年和学习的关系并不密切,倒是小小年纪就懂得操持家务、打点生活,割猪草、拾柴火、捡牛粪是他们提及最多的。学校有时也组织一些简单的生产活动,下了学,在家里就是给大人帮忙。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让他们对食物充满了渴望。
那时候,鱼肉蛋奶、大米白面都是奢侈品,这些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勉强买上一点,所以人们对新年的渴望是夹杂着对食物强烈的企盼的。而平日里能吃上一顿玉米饼子就很幸福了。和土炕相连的火塘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直径一米多的大锅总是充满人们对食物的各种幻想。混着红薯面的玉米饼子,巴掌大小,贴在锅边上,灶膛的火烧得旺旺的,等上二三十分钟,满屋的热气退去,掀开锅盖,一圈金黄;此时,同样金黄滚烫的玉米粥也咕嘟咕嘟冒着气泡,香气袭人。小心翼翼地用铁铲铲下锅沿儿的饼子,就可以做美味的油盐饼子了。烫手的饼子一劈两半,撒上细盐,点几滴香油,咬上一口,那美味不逊于现在汉堡对人们的诱惑。旺盛的灶火将黏在锅边的玉米粥烘干,形成一圈锅巴,又薄又脆,撒上盐,就更是一种美味!咸菜、饼子、玉米粥,甚至成了当时领导干部们希望顿顿都吃上的工作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丰富多样的主食和名目繁多的副食渐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的时候,人们对食物渐渐失去了一种感恩,其直接表现就是浪费现象严重。学生们将不爱吃的面包扔在路边,上班族将吃不完的饭盒随手倒掉,服务员将一筷子都没动的佳肴悉数倒进垃圾桶……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不知道当人们随意把这些东西丢掉时,心里有没有一丝愧疚。有没有想到我们只是恰巧生在了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所以才不甚珍惜,如果现在依然食不果腹,我们是不是也会把油盐饼子奉为至宝。我们不排斥社会进步带来的丰衣足食,也不否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与拥有,相反,这正是我们不断奋斗、辛勤劳作所追求的。但是,我们有能力并可以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被赋予了肆意挥霍、不问节俭的权利吗?
反观现在,很多人对满桌的鸡鸭鱼肉食不知味,倒是怀念起油盐饼子来。其实,这油盐饼子倒未必真的就是稀世美味,只是那巴掌大的饼子,裹住的又岂止是细盐和香油?我们在怀念一种情怀,一种时过境迁之后更加浓烈的渴望。我想,峥嵘岁月留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舌尖上的回忆,而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对食物的珍惜,对生活的坚定,以及对土地的一种感恩。
幸福来之不易,牢记油盐饼子的故事,携节俭前行。 襄汾三中初三(125)班 张雅静 辅导老师 景雅琴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襄汾县老干部局举办健康科普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