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一故事 平阳一书生

2016-03-01 10:33: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聊斋》中的《司文郎》,记叙了3位读书人在报国寺的故事,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病,说明登第与否,不在文章优劣,全凭试官个人喜恶而已。读之颇引人深思。

  故事说,咱平阳有一名叫王平子的书生,赴京考试,赁居报国寺,与一余杭考生比屋而居。因余杭生轻视王生,二人遂无交情。后又来一山东宋生,与王生相处甚善。一日,余杭生忽入。二人揖让,余杭生无一谦词,竟居上座。问之宋生籍贯、姓名,宋以告。余杭生又问:你也是来考试的吗?”宋答:不是。我早没这个念头了。”余杭生很不客气地说:竟如此不知进取,可见你很高明。山左、右(指山东、山西)简直没一个通文章的。”宋生立即反驳道:北方固然有不通文章的,但不通文章的未必是小生。南方固然有通文章的,但通文章的未必是足下。”语毕,二人俱视余杭生而笑。余杭生羞忿难当,道:敢当面命题,较量一下文章吗?”宋生说:有何不敢!”便取出经书授王生。

  王生随便翻了一页道:阙党童子将命。”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

  阙党,地名,在山东曲阜境内,是孔子的家乡。原文是说,阙党一童子无知,有客来常居上座,与长辈同行常并肩,故孔子让他来往于宾客之间传话,以培训其礼节。

  王生命题毕,余杭生即求笔扎。宋生说:我先破题:于宾客往来之地,而见一无知之人焉。’”以讥讽余杭生像阙党童子一样无知。王生捧腹大笑。余杭生怒道:“全不能为文,专事漫骂,算什么人?”王生力为排解,请另命题。

  王生又翻了一页道:殷有三仁焉。”这也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仁”指:箕子、微子、比干。箕子因纣王无道而离走,微子装疯而被降为奴隶,比干力谏而被剖心。

  王生语方落,宋生立即应道:“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夫一者何也?”意思是,这3位仁人走的道路虽不同,但趋向是一致的,这就是“仁”。君子只要有仁就可以了,何必道路相同?其意是以“三仁”喻他们3人。两题,宋生皆出口成章,余杭生却说宋只不过小有才能而已,悻悻而去。

  考后,他们3人一起去见一懂文章的瞎和尚。和尚就让他们把文章烧成灰用鼻子闻。王的文章闻后得到称许。问可中否,答可中。余杭生不相信,先烧了一篇古代大家的文章,和尚闻后大加赞赏。接着,余杭生烧了自己的文章,和尚马上觉得换了文章,余杭生说是朋友的文章,这篇才是他的。和尚一闻,连打了几个呃逆,说再不要投了,再投,我就要恶心死了。余杭生羞愧而退。

  放榜后,余杭生竟得中,王生落榜,宋、王告和尚,和尚叹道:我虽眼瞎,鼻子没瞎。试官是连鼻子一起瞎了!”不一会儿,余杭生也来到,洋洋得意地说道:瞎和尚,现在怎么样?”和尚说:我是论文章,不是论命。不信,把试官的文章各取一篇拿来烧成灰,我便知谁是你的师座。”余杭生与王生搜集了八九篇,每烧一篇,和尚都说不是,至第六篇时,和尚忽然面对墙壁,又是呕吐,又是放屁,说这才是你老师的大作。起初我不知道去闻,呛得我满腹难受,只得从下部放出。宋、王二生不禁失笑。余杭生恼火地说:明天再见,可别后悔!”但余杭生此后再没来。原来,那篇正是他老师的拙作。

  此故事塑造了3个人物形象。王生出生于尧都平阳大地,受尧风薰陶,故敦厚。宋生出生于山东孔圣人之乡,故才高。余杭生出生于南方文化发达地域,故性傲。可见作者安排人物的独具匠心。

  当时读书人有云:不愿文章名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官。”就是说,文章没有客观标准,天下公认的好文章不一定会被试官看中。相反,即令文章不通,但遇着不通的试官也会录取。这就是王生为什么落第,余杭生能录取的原因。(卢玉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