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门巷 小巷老路难忘记

2016-03-01 10:33: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小东门巷近景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地名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那些历久弥新的故事让人好奇神往。近日,记者再次走访尧都区东关一带,寻找小东门巷那些有趣的过往。

  小巷深处贯通东西

  小东门巷,地处东关辖区,位于东关路东头路北,由辛寺街南头起,往东北方向一直到铁路线为止,与东关路呈45°角,西头中段分别与辛寺街和杨家巷相交。

  问到巷名的来历,这里的居民会回答:当然是因小东门而得名了。

  对于巷子曾经的模样,老居民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记忆中的小巷。

  “有了小东门就有了小东门巷,巷子因城门而来,城门也因为巷子被人们传诵。原来最开始东关的外城墙只有3个城门,后来随着战争等原因,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城门。小东门应该是后来开的,曾经小东门巷只是城墙内的这一段,后来才延长的,从西头开始,一路穿过城门洞,往东一直可以通往东城,甚至小东门这条路是东边浮山一带的人进城的主路。原来一直叫小东门街,因为路宽到可以两辆大型卡车轻松会车,后来变窄,才将名字改成了巷。”75岁的居民孟全兴告诉记者,曾经处在瓮城中的小东门比较繁华,而城门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火神庙前 小东门外

  据孟全兴回忆,小东门原址在铁路以西100余米处,由于正好处在东关外城墙东北角的弧形处,因此城门是朝东北方向。曾经门洞内是一片热闹,而城门外却是几近荒无人烟。

  对于孟全兴的说法,76岁的郭先生深有感触。他表示,虽然不是从小住在这里,但是还记得城门的样子,还有在巷子东头可以从铁路下穿过的道路。

  家住巷子中段的居民周庭金是一位“老东关”,他家三代都在此居住,对于这小巷似乎有说不完的回忆。

  “我家现在住的房子就在原来城墙外面,我爷爷那辈住在巷子的西头。听他们说过,出了小东门的路北有一座火神庙,庙里有戏台,庙前有一条斜胡同,可以通往进城的吊桥。这门洞外除了这庙,路南有打麦场,其他地方都是地。”70岁的周庭金说,他没有见过庙,但是见证了城墙的变化。

  春婆“鞭牛”“打春”纳吉

  周庭金介绍说,1958年左右城墙逐渐被拆除,1962年小东门则彻底消失,原本四通八达的巷子,此后也逐渐形成了现在400余米的格局。期间,一些老习俗也消失在街头巷尾。

  “在现在尧都农村商业银行东关支行一带,原来是一个名叫春牛场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小广场,每年的腊月二十这天,小东门街上就有集市,然后一些男人耳朵上挂上红色的辣椒,被称为‘春婆婆’,到集市上挨个摊位随机抓取一些枣、核桃一类的东西。随后,将这些抓来的东西放进事先用稻草扎成牛的肚子里,最后‘春婆婆’用鞭子抽打‘草牛’,直到牛肚子破了,这时人们就会去抢食那些掉出的东西。这可能也是为了庆祝‘打春’的意思,大家借此抢到一年的吉祥。”周庭金笑着说,这些都是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的。

  经过查询资料,记者在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系列丛书之《临汾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找到了关于小东门的记载:东关路上辛寺街口向东斜穿的“小东门巷”,巷内前行约250米处,即“小东门”原址。

  如今小东门虽无踪迹,但巷子却隐逸在繁华闹市的深处。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