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隐藏在高楼大厦、繁华街道后的小巷、老旧社区是民之所聚、民之所生的城市细胞。8月20日,走在这条没有路牌、落幕的余光抛洒着的水泥路上,在巷子深处,3位老人坐在长廊上乘凉,说着临汾话拉家常。在他们的口中,记者得知,这条巷子名为民强巷。
民强巷,地处鼓楼南大街路东方向,位于临汾市委党校南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以巷西为起点,一路向东第一个交叉路口南转,可到达福利巷。出了巷口,道路变得越发宽敞。转瞬间,走进了所谓的都市生活。
翻开民强巷的历史,受访的年轻住户们吃惊的发现,每天走过的一条巷子,过去竟荒无人烟,而对于巷名的来历,很多老居民都纷纷猜测起来。
过去统称南门外
“这条巷子的时间不算长,以前这里统称为南门外,全都是我们南街大队的地。对于为啥叫这名,我估计有‘国富民强’的意思。”今年65岁的老住户黄宝增告诉记者,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搬到这里的,那时候这里的住户还不密集,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才陆陆续续搬来了人家,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对于黄先生的说法,今年63岁的老住户李云龙也表示:我住到这里时,它就叫民强巷,那时候住户不多,就如同家长们给孩子取名字一样,取这个名字也是寄予期望,希望越来越好。”李先生回忆,这里以前都是大片耕地,除了麦子,就是玉米。”对于李云龙的说法,家住民强巷一巷的居民王先生给予了肯定,“以前这里都是大片的耕地,包括地委党校(现市委党校)也是,直到1979年盖起居民住宅后,随着城市的扩建再建,一些单位迁至这里,住户也逐渐增多,这儿才慢慢有了巷子。”
临街小巷新面貌
“在市委党校的北边,现在五一路万佳福超市的所在地曾是一大片菜地,被称为姚家园。”黄宝增慢慢检索着记忆,在巷子东头北侧有大片的空地,旁边还有一大片榆树林,将民强巷和司法巷连在一起。”黄宝增说,以前这条巷子的地势低,住户盖房子时都会垫高地基,如今,路面也从过去高低不平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每天早晚都有垃圾车在巷子里收垃圾,改变了以前又脏又臭的环境。”今昔对比,黄宝增感慨万千,就拿最近一次大变化来说,鼓楼南北大街的修建也让我们这条小巷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以前的临街小巷,俨然成了闹市中的僻静点。”
“整容”印证大发展
随后,记者在一本名为《临汾市南街办事处地名汇编》的书中找到了关于民强巷的记载。资料显示,民强巷在临汾市秦蜀街(鼓楼南大街)东侧,南街办事处司法巷居委会辖区(据了解,现为太茅社区管辖范围),东西走向,西起秦蜀街,东至南街村空闲地,长约780米,宽8米,南侧现有南一、南二、南三、南四等6个胡同,北侧有两条居民胡同,这里主要是市农混居区,以南街村一、二组居民为主,以前这里道路泥泞、垃圾成堆。1991年,南街办事处和居委会联合根治脏、乱、差,使这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华灯初上,走在这条偶有坑洼的水泥路上,细细回味着老住户们的讲述,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时代的印记在这条巷子里越发清晰明朗起来。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