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人:新年话愿景 期盼与梦想前行

2017-12-31 22:46: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 过去的一年,每个人,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为了梦想,为了未来,奋斗拼搏,努力改变自己。在2018年到来之际,他们分享着收获的喜悦,用一张张喜庆的面孔,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希望!走进基层一线,聆听百姓故事,看看他们的收获,听听他们的新年愿望!

住新房 奔小康

    “看看我家的新房子,漂亮不?这可是今年新盖好的,等一等就可以住进去了!”2017年12月28日,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村民冯连祥告诉记者,他家的老窑洞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2017年,村里落实异地搬迁扶贫政策,给他们盖了一套新房子。

    “我在县城打工,一家四口全靠我打工养活,娃娃们要上学,媳妇要管家,都离不开钱,说实话,我的压力挺大的。”冯连祥说,和村里签好异地搬迁协议后,分到了这套漂亮的小平房,他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以前脾气暴,现在却看着娃娃也亲,媳妇也好,每天乐呵呵的,打工不喊苦,对未来也有了盼头。

    “希望今年春节前,就可以搬进去,在新房子里好好过个年!”冯连祥说,以前全家居无定所,每天心里都乱糟糟的,生活没有方向。如今,要住进新房了,自家的生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娃娃们上学要用钱,他心里已然敞亮了起来,要好好加油,努力挣钱,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从贫困到脱贫,从危房到新房,这就是异地搬迁扶贫政策的好处,这也是政府和贫苦户之间的约定,我们一定要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走向小康。”东征村的村干部路东红说,过去的一年,他们村为20多家贫苦户落实了异地搬迁政策,为他们建好了漂亮的房子。

    路东红表示,让贫困群众住进新房只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2018年,还将组织这些贫困户参与到其他扶贫项目中,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全面实现小康。

    献爱心 在路上

    “新的一年,要有新气象!给老人们剪个发,精神抖擞地迎接2018年!”2017年12月30日中午,临汾市爱心理发服务队”下文简称服务队)前往尧都区乔李镇广泽苑老年公寓,为居住在那里的老人送去了爱心服务。面对这支爱心服务队,老人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

    “大爷,你的头发又长了,我给你理一理,咱要精精神神地过元旦!”无需介绍,看到老人,服务队的志愿者纷纷主动上前搭话,老人们笑呵呵地答复着。

    “我们‘爱心理发服务队’是一支由社会爱心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的爱心团队,自成立以来,坚持每个月为居住在家中、敬老院、医院病房等无法行动的老人提供上门剪发服务。”该服务队的郭振江说,他们爱心理发活动自2016年开始以来,得到了很多志愿者的支持,主动参与进来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一份共同的信念,一群心存爱心的人走到了一起。

    过去的2017年,他们将这份爱心一直坚持了下来,义务给老年公寓的老人剪发。

    “我这一年来的头发全是这些孩子收拾的,谢谢你们啊,难得你们心里还惦记着我们这些老人。”一位老人说,一份爱心不算什么,难能可贵的是坚持。

    “2018年,我们仍然会将这份善举坚持下去,吸收更多的爱心志愿者,一起为临汾老人理发,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爱心传递下去。”郭振江说,爱心永无止境,奉献永远在路上!

    勤服务 说满意

    “2017年,我一共做了6件好事,是我从事出租车行业以来做好事最多的一年,我对自己非常满意,也希望每一个乘客能够对我的服务满意!”2017年12月30日,家住五一东路的出租车司机刘晓斌说,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如今他接了父亲的班,也成了一名“的哥”。

    “以前乘客投诉出租车司机,都是因为多要钱、绕远路等问题,这几年,很多投诉都是因为服务不好,所以说,现在的乘客在享受出租车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对出租车司机的服务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刘师傅说,2017年,他因为服务到位受到了乘客的表扬,所以他认为今后乘客的“满意度”应该成为考验出租车司机的新要求。

    2017年4月,一位乘客乘坐刘师傅的出租车去临汾西站,因为乘客中途还要接自己的同伴,所以刘师傅在开车前,先做了一个小小的规划,凭着对临汾城区交通道路的熟悉,他最后给出了一套“接人路线图”,而正是这份“路线图”,让这位来自外地的乘客对他赞叹有加。下车之后,还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号,说以后要包车就找他。

    对此,刘师傅感慨颇多,他对自己的工作特性也有了新的认识。2018年,我要让每一个乘客都感到满意。”刘师傅说,眼下出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想要维护行业的荣誉,就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乘客满意,生意才会越来越好!

    初创业 寄希望

    “手工编织袜子一双6元,卖一双可以挣2元;一双手工棉鞋60元,卖一双可以挣15元;一顶手工编织的毛线帽36元,卖一顶可以挣8元……”2017年12月30日下午,初开网店的创业者牛亮亮对着货单上的销售清单,小心翼翼地计算着不同货物的利润。而这些小小的销售清单,则寄托着他在未来一年里的希望。

    牛亮亮今年24岁,9月份大学毕业后回到临汾,和朋友开了一家网店。“国庆节开张,双十一挖到了第一桶金,挣了8000多元,怎么样,我们厉害吧!”面对记者,还带着一份稚嫩的牛亮亮表示,以袜子、手套、棉鞋为主营项目,并非他心血来潮,而是在大学时,就已经兼职做过这个生意。

    “我有个内蒙古的网友,他家做各式各样的羊毛制品,属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当时我低价收购,然后再卖给同学,生意还不错。”牛亮亮说,家境不算殷实的他,从小就有挣钱的欲望。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找到工作,就想回家创业,开网店,做微商。

    “现在很多微商都是加盟的,我做的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只负责销售,没有存货,我有存货、有渠道,所以我的网店更加灵活,价格也好调控。”牛亮亮说,创业是一种乐趣,更是挑战。2017年,他迈出了自己走向社会的第一步,2018年即将到来,他希望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生活。

    编花篮 脱贫梦

    2017年12月28日,翼城县中卫乡人望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生产比赛——手工编织大赛。村里49岁的李桂红,在接受了28天的技能培训之后,也报名参加了比赛,她想要和村里的其他人比一比,看自己的手艺究竟怎么样。

    “好不容易学了一门手艺,得靠这个手艺挣钱致富呢!”李桂红说,作为典型的农村妇女,忙时下地干活,闲时出门打工,可她家里情况特殊,要照顾上高中的孩子,没法出门打工。为了给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她参加了翼城县立达科技职业技术学校的脱贫技能培训,经过28天的学习,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

    在当天的手工编织大赛中,有12名参赛选手和李桂红一样参加了培训,而在之前,他们对编织手艺一窍不通。“看看老把式编得好,还是新学员编得好!”组织这次比赛的翼城县宁杞手工艺品编织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举办此次比赛,旨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实现小康。通过比赛,大家对自己的编织手艺有了新的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创业的信心,而他们公司将和这些掌握编织技艺的农村妇女签订协议,回收她们编织好的手工艺品。

    虽然只学了28天就走上了赛场,但李桂红和她的同期学员们编织的手工艺品非常精美,一点也不比老工艺人们差。“我和丈夫都是农民,以前就是年复一年下地劳动,挣不下钱。眼下孩子上高中了,以后还要上大学,这些都是负担,我们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李桂红说,别看现在她的编织手艺十分熟练,但之前参加扶贫培训班时,心中犹豫了很久,因为她不知道能不能抓住机会,改变生活。如今,她用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博得了大家的赞美,让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希望新的一年里,可以改善生活,摆脱贫困。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