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焦玉龙)近日,来自国家中药材监测中心、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山西财经大学、省中药材监测中心和著名制药企业的各路专家云集襄汾,与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收购、销售大户,企业代表和党委、政府有关负责人,共同探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走向在哪里?如何打造襄汾中药材品牌?……一连串的疑问,一节节精彩的讲座,让在座的药农、购销户豁然开朗,群情激昂。
襄汾县中药材产业从1981年春,元老创始级人物高有仓从河南温县购回地黄种子50千克,在自家的1亩自留地开始试种,历经30余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生地为主,附带经营丹参、黄芩、柴胡、白芍等多种中药材的产业发展格局,年销售生地2万吨,销售量占到全国三分之二,年总销售额达3个亿,其他药材5000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以生地为主的中药材集散地。
然而,小而散,粗而不精,无序竞争,相互打压,管理粗放的现状受到了市场的无情冲击,让人们一次次的警醒。产业提质升级,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打造襄汾中药材特色产业品牌成为广泛共识。
为此,该县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省、县三级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专家智能库的作用,邀请国内著名中药材行业专家历时一年多,对该县进行多次深入调研考察,结合全国中药材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科学准确定位中药材的发展,以求找到答案。
“不仅要低头拉车,而且要抬头看路。以前只知道种药、收药、烤药、卖药。没想到还有什么中国药典、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含量、农药残留、无害化生产、种植环境污染这些指标,以后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些事。”研讨还没结束,两位药农便私下议论起来。
“药材好,药才好。电视广告上经常看到这句话。今天,听了专家讲述才知道其中的真正含义。”在外地承包土地种植生地多年的一位种植大户对今后的种植已经在心头开始盘算了起来。
“研讨让我们看到了危机,也知道了优势。我们要对现有厂房设施严格按照GMP标准进行改造建设,并邀请专家对产品进行VI品牌设计,注册商标,做好做精,当好这个表率。”前期参加调研,已经多次和专家座谈,并经常外出考察取经的高有仓、高新建已经跃跃欲试。
“思想的解放是启动阀。我们就是要在服务、引导、监管上下工夫。现在的关键就是要让广大的药农更加充分地认识市场,更加主动地融入市场,敢于同市场对接。群众思想上有了充分地认识,行动上迸发的活力将是无穷的,像这样的研讨以后还要不断地做”。中药材主营镇、南贾镇党委书记臧俊民说。
方向已经指明,信心更加强劲,落实要靠行动。襄汾中药材产业正在市场的决定下,群众的改革创新下,党委、政府的全力服务下突围,寻求一片属于自己的更加广阔的天地,迎接新的春天到来。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存史育人志不休
下一篇: 襄汾:新农合参合人数达4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