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太平古韵抒新风

2015-04-02 09:24: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源远流长,拥有尉迟敬德、王勃、郑板桥、董其昌等名人轶事,流传着赵氏孤儿、夜平晋国、汾阴迁民、鲁班建塔、王通施教、李牧守孝的美丽传说;这里物华天宝,文化底蕴深厚,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大放异彩,太平米醋、臊子面、油粉饭、车轮子等传统美味十里飘香;这里文物众多,古迹保存完整,现存占地2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拥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翼双飞,光彩夺目。
    这里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襄汾县汾城镇。科学定位,统筹谋划,精准开发,协同推进,惠泽于民。2014年3月,在群众期盼已久的关注目光中,以鼓楼为中心,南北、东西街巷改造和南延道路改造工程悄然动工,正式拉开该县重点工程汾城古镇开发建设的序幕。历经一年多精心建设,让这座千年古镇逐渐再现往日风采。
    困惑与掣肘汾城镇创建隋唐时期,当时为尉迟恭的封地――敬德堡,唐王李世民赋予它一个好听的名字――“银太平”。
        从那时起,这座古镇历经宋金割据,廊桥飞架;元末明初,城隍立威;大清道光,创建社稷……千年沧桑,由“汾城”而“太平”,由“太平”而“汾城”,曾经的门神封地,唐初县治,沃野连属,经济富庶,明清之际,这里已经是南通秦蜀、北达幽燕、商贾云集、文化繁茂的通都大邑。
    如今,当人们步入汾城镇,仿佛置身于现代都市的喧嚣之外:古城墙、鼓楼、护城河彰显着汾城千年的历史遗产;明伦堂、学前塔、书院遗址及县衙大堂、监狱反映了当地文物存量丰富;巍峨的庙宇、幽深的古民居彰显着历史的厚重;社稷庙、城隍庙、关帝庙及南国韵味的风雨型洪济桥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
    在这里,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可以看到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40余座古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这一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其整体建筑与规制仍保持着我国古代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成为研究当时社会县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因此,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这些古建筑,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汾城镇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这些纷至沓来的荣誉使当地干部群众为之自豪。然而,让当地干部群众万没想到的是,这一给他们带来无数荣耀的“金”字招牌,却一度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紧箍咒”,百姓心中难以解开的“心结”。
    “我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在汾城,老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商贸发达,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每逢农历一四七大集更是一派繁忙景象,都让我记忆犹新。”当地“元老级”人物张发本说。
    “前些年,县上搞农村‘五化’工程,省里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镇区周边村子都大张旗鼓,干得火热,而我们这里路面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当地百姓这样来形容。
    “以前,没事时不时总爱在街上走走逛逛,中午,在路边小摊,就着烧饼吃碗炒热粉或喝碗羊汤。后来,就不多来了,环境不好了,街上脏乱,尘土飞扬,看着都心疼。还不如呆在家里,眼不见心不烦。”家住镇区附近疙瘩坡村王师傅说。
    症结在哪里?原来,汾城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受文物保护的特定限制,每实施一项工程建设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要做到发展和保护并重。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承诺和行动2010年,新的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一封封群众的来信摆在镇党委书记张国强、镇长马瑞刚的案头,一次次百姓的来访,掏心窝子的心里话让他们为之动容。
    同样,汾城古镇的开发建设也时刻牵动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心。襄汾县委书记王国平来了,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宏志来了……站在全局看汾城,立足汾城挖特色。风雨天、艳阳日,一次次县、乡、村三级党政班子全体和驻地居委会干部一起走上街头调研、座谈、论证,主动察民情、体民意、话发展,让他们下定决心,做出一个庄严的承诺――将大力实施汾城古建筑群保护开发建设,再现千年古镇往日风采,着力建设文化旅游名镇作为全县建设文化强县的一项重要承载战略板块。
    承诺重在落实,行动才是关键,项目是支撑。一场汾城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全民攻坚战全面打响。
    ――坚持规划先行,做好可研和评审。
    聘请专业团队――市国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组,反复论证、多次对比,耗时近1年完成可研规划。一套科学系统完备合理规划方案,几经波折,反复论证,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评审。

    ——坚持逐步推进,做好道路基础设施改造。2014年3月,汾城镇鼓楼南北街及周边道路改造工程启动,工程建设道路全长1845米,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排水、给水、照明等。古镇建设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车行道采用青石板路面,人行道采用青石板铺砌,全方位展示古镇特色风貌。

    ——坚持质量为本,明确责任分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襄汾县领导多次亲临工程一线,现场办公,协调县文物部门对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倾斜,做到了“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制度、规划”全落实。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努力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开发、统一组织;严格实行“专家为主、依法运作、群众参与、反复论证”的决策模式,避免了重大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了城镇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汾城镇把鼓楼南北街及周边道路改造、鼓楼南街南延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镇上从机关抽调了10名协调员,从群众中选出了6名有威望、负责任的监督员,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理顺城建、环卫、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健全城镇行政执行、场所维护、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等长效机制,做到机构、经费、制度、装备、队伍、监管“六到位”,保证了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运行。

    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完工,鼓楼南北街等工程共铺青石板13460平方米,完成铺设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及竖井建设。同步实施的文物本体修复工程顺利推进。如今的汾城镇街道整洁平坦,店铺门面独具特色,各类文物焕然一新,人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机遇和挑战地处吕梁山脉姑射山东麓汾城镇,西与乡宁县毗邻,交通便捷,临夏线、襄乡线穿镇而过,镇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镇辖39个行政村,5万余口人。近年来,汾城镇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旅游这张“王牌”,大力实施“农业大镇、文化名镇、和谐大镇”三镇建设战略规划,推进工农并重、商贸齐进、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汾城镇拥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其中,汾城古建筑群被誉为全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1项、市级6项、县级4项。尉村跑鼓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十六尉村鼓车节”被列入我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保护单位名单。西中黄台阁、膏腴羊肉锅子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汾城的历史文化,襄汾县的党政领导如数家珍。道路改造工程只是他们走完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仅仅是个开端和起点。

    为此,襄汾县在道路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古建旅游园区,以园区带动城镇的建设。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配合中惠源开发,加快推进汾城境内文物修复项目改建任务和城区老街改选项目等项目建设,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影响。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集约节约、环境优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镇的供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促进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带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襄汾县高度重视保护汾城古镇的历史风貌,成立古镇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古镇的政策宣传、保护和日常管理工作。

    邀请有关专家对古镇风貌区的保护、规划、修建进行论证。不断加大文物修复工程,按照国家“南部工程”的规划和要求,先后投资760万元对汾城镇古建筑群内的社稷庙、洪济桥、文庙、魁星楼、城隍庙和王氏知府宅院进行修复,积极搜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挖掘和借力名人、名品,彰显古镇历史文化优势,形成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与地域特色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

    “实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目的,重要的是向人们诉说历史。只要我们修复得当、保护得法,尽量让其保持‘原汁原味’,就能把历史符号更好地延续下去。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大投资,加快旅游开发步伐,突出亮点、形成特色,让千年古镇大放异彩!”襄汾县主要领导信心满满。(郑晓军 田青松)

    )


责任编辑:王伟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