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丁陶大地,杨柳吐绿,桃花绽粉。3月27日一大早,记者来到襄汾县大邓乡大邓村,只见田野间,一台台大机械拖带着播种机撒欢地奔跑着,田间地头村民们正翻土期垄、覆膜保墒、挑肥送粪、育苗撒种……
刚刚踏上这片土地,记者就被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和一条条横卧在田间的“白龙”所吸引。
“之前村民们几乎是靠天吃饭,浇地用的也都是细管子,浇一亩地要用十几个小时。这些白色的PVC水管从村子的东南方向至西北方向,全长3300米,覆盖3400多亩,接上水管后,仅一个半小时就能浇一亩地,省时还省力。”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守平开门见山地说,多数村民都是承包的土地,原先承包一亩地是300元,村里实施水利工程后,承包一亩地变成了600元,村民们种地的积极性变得更高了。
放眼望去,几辆大型基建和挖槽机在“轰隆”作响,村干部和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挖槽、接管子和埋管子。“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和后期的维护?”记者问到,曹守平介绍说:“挖槽是有准确高度的,90厘米深,30厘米宽,每挖好一段时,我们的技术人员就会用尺子进行精确的测量,确保管子完好无损,等到工程运行后,会有专人来维护管理。”
“村里为我们铺设浇水管是件好事,我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早一天建好,我们的庄稼就能早一天浇上水,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61岁的村民郭新喜高兴地说,他有8亩地,这样一来,可以扩大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上午11时,哗、哗、哗……一股股清凌凌的水流入村民邓耀勤的农田里。正在地里忙着浇灌的邓耀勤正用铁锨拢土边,他说:“天旱了,我们不能闲着,再等下去,这地就没有收成了。”邓耀勤承包了10亩地,种了2万株国槐苗,是全村第一个用上水的,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0亩地按原来的浇水方式就得浇上半个多月,自己又忙不过来,还得雇人浇,可工钱就要1000元。村里建好大口径的浇水管后,10亩地10个小时就浇完了,雇人浇也就是100元的工钱,省事省力又省钱。”看着水管里流动的水,他激动地说:“这水来得太及时了!我们能及时浇上水,这要归功于村‘两委’,就是天再旱,庄稼丰收也有了保障!”
大邓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全村近2000口人,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发展玉米种植1000亩,中药材种植500亩,极大地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采访接近尾声时,田间地头,村民们依然在忙碌着,大型机器还在轰隆运作着,一条条新修的水管在田野之间穿梭延伸,新修的机井冒着强劲的水流一路欢歌……绘出一幅春意盎然、如火如荼的春耕备耕画卷。
头条点评
打好春耕生产硬仗
俗语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今年的春耕生产又到了关键时期。春耕生产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240万,占到总人口近六成,我们发展的基础在“三农”,难点在“三农”,潜力也在“三农”。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县(市、区)及涉农部门要立足“早”字抓落实,做到生产计划早安排,技术推广早部署,增产措施早落实,技术服务早行动,确保备春耕工作顺利开展,以更大力度打好春季农业生产这场硬仗。 本网主持人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襄汾召开违法占地案件风险评估座谈会
下一篇: 襄汾:太平古韵抒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