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南辛店村:小木梳做出大文章

2020-08-18 08:52: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枣树果满枝头,葡萄藤爬上了房顶,黄瓜、辣椒绿油油、鲜嫩嫩……这个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里,几位老人正在一些传统工具旁敲打锉磨,时不时互相比划手里的小木梳,一旁的小桌上,几十把成形的木梳散发着枣木的芳香……

  这是襄汾县南辛店乡南辛店村师贵生家的庭院,每天和同村几位“老哥们儿”坐在庭院里制作几把精致的木梳是他最愉快的事情。“锉磨要有节奏感,没有节奏出不来这个效果,身体要配合好,手上的力度要合适,这声音,你拉几下,就知道拉的啥地方。”

  师贵生,今年76岁,当过几十年村干部。祖上有多少代人制作木梳,他已经说不上来了,只记得小时候每天看爷爷和父亲半夜半夜地制作木梳。他小时候也帮忙打下手,17岁时就可以熟练地制作木梳了。“那时候,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熬夜做,越做越好、越做越快,最多一天可以做30把。”

  南辛店村素有“一村男人半村匠”的老话,说的就是家家户户、祖祖辈辈做梳子的事儿。一个手工木梳的传统制作包括选料、成板、刨面、画样、开齿、打磨、成品等28道工序,工具复杂、工序繁琐、耗时耗力。但他们与这项传统工艺有着深厚的情感,依然保持着祖祖辈辈手工制作的初心。

  “面儿要平整,弧度要美观,拿在手里要光滑贴合,每一根齿都用手磨,粗细一致,缝隙间隔均匀,齿尖要圆润,梳头时才能贴头皮,才有按摩的舒适感……”师贵生一边打磨着木梳,一边介绍着工艺。

  在房间的柜子里,整齐陈列着十多种不同造型的工具,“老哥们儿”张良正在一个木制的“车床”上打磨,他说:“这些制作工具都是老祖先留下来的,只有南辛店有,每一件都是根据制作木梳的需要专门打制的,是老祖先的智慧结晶。”

  除了工序、工具外,选料也很讲究。枣木木质坚硬、纹理清晰、色泽柔润,特别适合做梳子。《本草纲目》记载,枣木可以活血健脑,可做医用,把木梳在火上烤热梳头能祛风明目。师贵生指着一堆木胚说:“这些原材料都上百年了,我们这一带土地有沟有陵、有坡有滩,小时候村里到处是枣树。”

  虽然木梳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也不一样,但是每一把梳子都有寓意,师贵生随便拿起几把梳子讲起来:“像这种全红的木梳,枣树起码得长上百年,寓意鸿运当头,代表吉祥;像这样两头是白色,中间是红色的,就是白头偕老,一边红一边白的寓意一心一意;这个小的是做花馍用的……”

  南辛店木梳由来已久,人们在木梳上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贵生翻开一本已经发黄的《襄陵县新志太平县志合刊》,这本成书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史书记载:南辛店,二十里,人多作木梳者,又名木梳店。相关资料显示,南辛店木梳在鼎盛时期随师家后裔的迁移,曾流传到山西文水和陕西韩城一带,甚至传到了内蒙古、甘肃,并在当地发展成业。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项制作工艺复杂的传统手工艺曾一度受到塑料梳子和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手工木梳艺人纷纷改行。师贵生也当了村干部,还办过企业,但对木梳工艺的情结和木梳产业的传承发展始终念念不忘。“我今年76岁,村里这么大年纪的老艺人就剩五六个了,再过几年这个手艺就要失传了,我放不下也不想把它丢掉!”师贵生说。

  和师贵生一样放不下传统木梳工艺的还有市人大代表、南辛店乡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合庆以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宋合庆告诉记者:“最近这些年,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手工制作也越来越受青睐,老匠人的手艺更加宝贵,我非常看好南辛店传统手工木梳的市场前景。”

  2019年,在师贵生的执着坚守下,南辛店木梳被评为襄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贵生和村里老艺人的心落了地,许多老艺人开始“重操旧业”,一些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学习的行列。

  董月平和董建平兄弟俩在师贵生的鼓励下,最早加入制作木梳的行列。“半年时间,从零开始,做了四五百把,卖出去100多把,越做越好,越干越想干,从内心有一种成就感。”“卖出去了,有了收入,心里就觉得有活儿干了,不是一天在家闲坐着了!”

  “随着县领导带货和网红直播的兴起,我考虑把南辛店手工木梳对接到电商平台,线上线下推广,销售不是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这门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成为南辛店乃至周边群众的致富新路子!”宋合庆很有信心地讲道。

  如今,师贵生和他的几个老伙伴都已经开始带徒弟,对于传承和发展南辛店木梳,他的规划越来越清晰:“第一步就是先把村里的老工具收回来,现在基本收了百分之七八十;第二步,计划把原来做过木梳的老艺人组织起来办培训,把南辛店木梳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保护起来;第三步,成立南辛店木梳合作社……”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了憧憬。

  记者 卫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