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 人人享有 人人满意

2014-08-01 08: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文化是灵魂,教育是希望,医疗是保障。我们要在这三方面下苦功、出成绩,全力打造临汾山区文化、教育、医疗‘三强县’,实现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隰县县委书记王天郎多次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说。正是因为这一理念,近年来,隰县文化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惠及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奏响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旋律。

    文化事业人人参与

    近年来,隰县坚持转型发展文化先行,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形成,打造“崇德向善好人隰县”,提炼文化精髓,树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精神文明建设润物无声。近年来,该县持之以恒抓道德文化建设,重视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开展了“感动隰县十大人物”“最美共产党员”“最美村官”和“项目建设十大功臣”等一系列评选活动,讲好隰县故事,传播隰县声音,形成了英模磁场,产生了巨大的磁场效应。四年间,该县走出孝老爱亲孟佩杰、草根英雄来虎平等4名全国道德楷模和100多位省市县级道德模范。隰县灿若繁星的道德模范群体,带来的不仅是多方赞誉,而且带动了更多的人做好事、当好人,全县上下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自觉行动。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县县委广泛调研,总结提升,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崇德向善好人隰县”的实施意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争做隰县好人,打造崇德向善好人隰县”的社会氛围。隰县“好人现象”引起各大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晚报》、山西电视台、山西广播电台、《临汾日报》等主流媒体和网站多次以显著位置报道了隰县好人事迹和打造好人隰县品牌的经验和做法。在刚刚落幕的中外百年品牌暨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年会上,隰县喜获“2013年—2014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范例奖”,被授予“中国好人县”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发展风生水起。隰县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枢纽、辐射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总投资1000余万元、占地40余亩的隰州广场于2012年建成,为大型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政府投资建设的图书馆、文化馆、奥体中心、广电大楼等公益性项目成为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平台;建成10余处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群众休闲健身场所,其中龙凤潭公园被评为“临汾市十佳主题公园”;全县8个乡镇9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的全覆盖。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放歌金秋”、“美丽隰州、欢乐盛夏”、春节社火、“想唱就唱、想跳就跳”等大型文艺展演活动;借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劲东风,组建成立隰县文化艺术团,每年演出60余场,被誉为山区“文艺轻骑队”;电影下乡放映千余场次,图书下乡5万册。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出台了《隰县对外新闻宣传奖励办法》《隰县文艺创作奖励办法》和《隰县民间艺术扶持奖励办法》,隰县文艺创作呈井喷状态。全县文艺爱好者编排创作演出了一批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时代感浓、感召力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精品力作。与省作协联合拍摄的大型抗战电影《血战午城》荣获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喜丰收》《转型跨越新隰州》等表演节目在省、市获奖。老作家王哲士创作的隰县建国以来第一部长篇小说《大晋商》,大气雄浑,深受好评;短短几年出版了《隰州咏唱》《隰行漫记》《印象梨博园》等20余部文学作品。
    同时,该县还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隰县民间工艺品研发中心产品多次在全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旅游产业星光熠熠,该县被确定为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小西天景区、中国梨博园被命名为国家级4A级景区;继小西天后,大观楼、七里脚石窟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午城黄土地质公园经省国土资源厅认证,确定为省级地质公园;一年一度的梨花节成为隰县标志性名片和招商引资的大舞台。

    教育资源人人享有

    近年来,隰县紧紧围绕建设山区教育强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位教师,教育好每一名学生”三大梦想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健康发展。2014年,该县中考高考再创佳绩,高考达二本线以上人数124人,达线率为36.4%,从2008年至今实现了“六连增”;中考达市重点高中(临一中、临三中、临七中)143人,达线率在临汾山区10县中位居第一。
    教育发展环境趋于优化。实施了“123456”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即到“十二五”末,在县城创办一批公立示范幼儿园、两所高中、3所初中、4所小学,在乡镇建设5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县中小学校控制在60所以内。目前,隰县一中迁入新校址,职中确定了办学场所,二中、三中、一小、二小扩大了规模轨制,创办了第四中学,新建第三小学和两所公立幼儿园,县城学校可以满足自愿进城上学学生需求。
    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先后投入6700余万元,实施了教学楼、宿舍楼、周转房等建设工程。累计投入650万元,在县城新建了两所公立幼儿园,在农村新建了一所高标准的下李乡幼儿园,增设了县城及乡镇学校15所附属幼儿园、6个幼儿班,使农村学校幼儿园或幼儿班实现全覆盖。
    教育设施设备得到补充。争取到全省5个县之一的国家薄弱校改造项目,国家予以下拨900万元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先行一步,实现了多媒体教室班班通、教学装备全覆盖,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升。2009年以来,共招录421名特岗教师,优化了全县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2013年,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学习型学校创建活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统一笔记本,不定期检查,培养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先进教育方法,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创建活动。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进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主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推广,每年组织一次课改观摩会,助推课改工作。课改经验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县域整体推进课堂改革大会上进行交流,被评为全省县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县。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完善资助体系,目前,全县从幼儿到高中生有2151人享受国家、社会团体资助,累计1000余名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享受生源地助学贷款。促进教育公平。全县小学到高中按照“不分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严格控制班容量”的原则,进行阳光编班;2012年,免除了高中学生学费,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免学费教育。
    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办法。全县中小学均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班授课,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实施联盟校制度,县城学校选择一所省级或市级名校进行上挂结对,农村学校选择一所县城学校进行联动帮扶。通过借鉴、利用优质学校的先进经验和资源优势,将有力促进全县各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创新德育机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一十百千校园之星”追梦系列活动,即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评选出诚信之星、孝敬之星、环保之星、勤俭之星、智慧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书画之星、读书之星、普通话之星十类校园之星,每类评选100名,全县共评1000名。
    医疗服务人人满意近年来,隰县卫生工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维护全县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着力在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西山中心医院,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隰县实行“门诊统筹+大病统筹”的双补模式,每年均制定并实施新农合补偿方案,及时调整报付比例,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实行新农合补偿资金总额预付制,按照各乡镇人口数和参考县直医疗机构上年度补偿金额量确定各单位预付金额,由新农合办提前支付给各医疗机构,并由各单位直接补偿给患者,方便了群众报销。合作医疗全县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隰县2011年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从当年4月1日起,全县8个乡镇卫生院、5个卫生分院、97个村卫生室全部通过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结算平台采购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2011年,该县实施了8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及23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011年,隰县人民医院由二级乙等医院荣升为二级甲等医院。2012年,投资1035万元建设县中医院,投资70万元建设急救中心和城南乡卫生院。2013年,完成下李乡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项目、单采血浆站业务大楼项目和6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014年,重点建设新医院项目,力争把隰州大医院建成临汾东西山面积最大、设施最新、技术最先进的中心医院,方便群众就医,打造健康隰县、幸福隰县。
    隰县县委、县政府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夯实民生事业基础,在打造临汾山区文化教育卫生“三强县”上发力,推动了全县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升级,为转型跨越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涵与动力。
    通讯员梁云云 张瑞强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