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庙宫中陈列着一尊精巧的华表,尧庙广场耸立这一尊高大的华表。
陈列的这尊华表是中国2000年委员会赠献的。华表是2000年委员会选定的千年礼品。所以要选定华表为礼品,是因为华表是图腾式的象征性雕刻物,而其柱身上又盘着龙,2000年在农历中恰是龙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华表既有历史的印记,又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那么,2000年委员会为什么要把华表赠献给临汾呢?我们为什么要树立一柱华表呢?
这是因为,临汾是尧都,是华表的故乡
为什么说临汾是华表的故乡?
这要从华表的来历说起。说到华表的来历,典籍中总是从帝尧写起。晋代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记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
华表是尧设立的,原来叫诽谤木。诽谤木的诽谤两个字,可不是现在的意思。现在的诽谤是诬陷,是不符合事实的胡说,那时是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或者还有点现在说的 “头脑风暴”的意思。最初,帝尧设置诽谤木就是为了虚心听取民间意见。
尧为什么会有这种民主纳谏的作风呢?他是吸取了帝挚的教训。从史料上看,尧的帝位是从帝挚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只有挚最大,所以帝喾去世后他就顺理成章的登上了王位。据说,挚是一位暴君,他一登上王位就被一伙小人包围了,这个道喜,那个朝贺,弄得他忘乎所以,随意行事,竟然还把这样的小人委以重任,驩兜、三苗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人赴任前请教另一位小人狐功,有一段对话听来让人胆寒。
狐功告诉二人:“南方刁民,天性狡诈,又好作乱,非有严刑重罚,不足以寒其胆,二位赴任切不可姑息为仁。”
三苗闻言,荡笑狂语:“这很容易,我即立个章程,要子民把宝货好物尽皆奉献,如其不然,立即杀掉!”
哪知狐功奸笑着说:“不妥,不妥,杀了连痛苦也没有了,岂不便宜了他?该想个办法,要他求生不得,求死不成,那他才会惧怕。”
试想让这样一班小人统辖子民,鱼肉百姓,天下岂有安定之理?过了没几年,就使得天下纷乱,部族反叛,众头领都不朝拜挚,转而朝拜唐侯来了。唐侯是谁?就是尧,不过那时他还不能称尧。唐侯再三推辞,也推不过,后来还是被簇拥上了王位。
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失败的教训,决心治理好天下。要了解他当时的心情,可以借用他所作的一首歌,这首歌收录在《古诗源》中,即《尧戒》:
战战栗栗,如履薄冰。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前两句战战栗栗,如履薄冰的意思是,他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后两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的意思是,踬,讲跌倒;垤,是小土堆的,在《诗经》讲蚁冢。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
尧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不管是平民,还是朝臣们,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 “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来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
诽谤木就是在他办事的宫门前,树立一根木柱,谁有意见都可以站在下面发表,哪怕是说错也赦免无罪。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
这样一来,大家渐渐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世方法。
其实,诽谤木的设立是要民主制的体现。据说他的作风就很民主。
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
众臣说:鲧可以。
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治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让洪水更加凶猛。(浮山)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继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启用了虞舜。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由于尧作风民主,广众畅所欲言,才治理的国泰民安,世上太平。尧那个时候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那年头被称为尧天舜日。
帝尧这种举止,不仅影响了当世,也影响着后世。后世帝王都把虚心纳谏的帝尧作为治理天下的楷模,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推崇备至,他也成为继帝尧之后唯一可以广听谏言的皇帝。
贞观初年,李世民登上帝位,即诏告大臣,如发现皇上有过,要敢于忠言直谏。皇上能纳谏,大臣敢进谏,唐朝就出了个犯颜直谏的魏征。唐太宗和魏征被后人誉为“明皇直臣”。
贞观二年,唐太宗册封了一位花容月貌的嫔妃,诏书刚发,魏征进谏:陛下等同百姓父母,应该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自古以来,凡有道明君,都会这样想:自己住亭台楼阁,要想百姓有无住房;自己食山珍海味,要想百姓有无饭吃;自己宠幸嫔妃,要想百姓有无妻室。这才是为君正道。今陆家女已许配给人,你再聘为嫔妃,岂是人君所为?太宗闻知,大吃一惊,深表自责,下令停止册立。这件事震动朝野,都说皇上知过能改。
贞观七年,唐太宗第六子蜀王妃子的父亲杨誉,在宫禁中追逐婢女,被都官郎中薛仁方拘禁审讯。唐太宗知道后有点生气,责打了薛仁方一百棍,还撤了他的职。魏征闻讯,立即上谏。我听说城墙洞的狐狸和土地庙的老鼠本不起眼,由于有依凭,很难除掉。杨誉自仗是皇戚国舅,为非作歹。薛仁方依法查办,应该嘉奖,为何惩罚?唐太宗听了,马上改过,薛仁方官复原职,杨誉严加处置。像这样从谏如流的明君,李世民可称得天下无双。尽管后世不少皇帝也效仿尧舜,但是能达到唐太宗这样的却不曾见了。
纳谏的事情虽然非常稀少,但是,帝尧竖立起的那柱诽谤木却历尽风光。
尧最初设置的诽谤木,只是一段木头,或许为了能够敲击发声,还是一段腹枯肚空的木头。后来这木头成为完整的一根柱子,而且光洁滑亮;再后来这木头还雕上了云纹,还有一条龙;(这盘上龙很有意思,龙是虚拟的动物。陶寺已出土了龙盘。从上面看那龙还是条蛇的形象,……)再再后来,竖木上有了横木,而且上头有了飘逸的云团;再又往后这诽谤木设在了城边,而且路口、墓前也有了。据记载,汉代始用华表作为通衢大道的路标,竖立在十字道口,指示车马行为的前进方向。(交警的手势)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四柱华表。华表作为墓表,也称神道柱,乾陵、南京六朝陵墓前都有了。木头的变成了石头的,以致变成了现今屹立在天安门前后的华表。
据说,天安门前后的华表基座是须弥座(从印度引进,是佛教神龛用的,须弥山是最高的山),这个几座为八角形,象征四面八方,天地交泰。柱身浮雕,是层层云朵,回环升腾,云气中有一条昂首飞腾的巨龙。龙首上面是双层复瓣莲花组成的承露盘。承露盘起始于西汉,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后人将承露盘用在了华表上,是要承受天上甘霖玉露的,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义。盘中蹲着个望天吼,代表祥瑞的动物。据说它监督帝王的行为,朝向天安门里的,叫“望君出”,意思是说帝王在宫内不要耽于淫乐,要想着天下的百姓,要出宫去民间体察民情;朝向天安门外的,叫“望君归”,意思是说帝王外出不要耽于游乐,要及时回来料理朝政。
你看,一尊华表几乎贯穿了上下五千年,既带着尧时期的古老历史基因,又有后来的文化积淀,还有外来文化的融合。所以,人们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华表更能看出尧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渗透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是就像我们时刻生活在空气中而全然不知一样,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现象和尧文化息息相关?请听下一讲。谢谢!
来源:尧文化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乔忠延漫话帝尧之六:大禹治水
下一篇: 乔忠延漫话帝尧之四:凿井而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