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忠延漫话帝尧之四:凿井而饮

2015-01-15 15:48: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易学专家认为,皇宫一般占子午线,此线又称龙脉,开挖水井必然截断龙脉,有伤风水。

两种非议,都有道理,但令人不解的是比我们更讲究风水的先祖为何会干出有伤风水的事情?

对这疑问的回答是,不是先祖忽略了风水,而是因为此井最能体现帝尧的功劳,所以是围绕其选址建庙的,尧井处于尧庙的中心位置理所当然。这也等于告诉人们,这是尧井,即便不是尧亲自开挖的水井,也是为纪念尧开凿水井而开挖的。那么尧为什么要开挖水井?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创造?这和那个时候的天下大旱有关。

《淮南子·本经篇》中就有记载: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论衡·感应篇》也有相同的记载:

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

《淮南子·本经篇》还有:“尧乃使羿上射十日”的记载。

羿,就是后羿。这些记载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神话。尧时期,据说曾经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带来了严重的旱灾。炎热把土地烤焦了,把禾苗晒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一口气,大地上几乎找不到什么可吃的东西。人们躲在山洞里不敢出来,出来的人就被烈日晒死了。尧王急得忧心如焚,如坐针毡。

十个太阳为什么会一起出来呢?这当然是传说。这十个太阳是东方天帝帝俊的十个宝贝儿子。他们的家在东方海外的阳谷。阳谷的海水像开水一样滚烫,那是因为太阳常在那儿洗浴。洗完就上扶桑树休息,扶桑是长在海中的巨树,树上共有十个枝条,每个枝条上住着一个太阳。轮到谁住在最上面那个枝条了,那就该上天去值班了。不过,每出去一个,要等前一个回来。这是父亲帝俊和母亲羲和为他们安排好的活动规律。

太阳升天的时候,庄严而又美丽。据说,扶桑树梢还住着一只玉鸡。每当夜色消退,黎明快要到来时,玉鸡伸长脖一叫,太阳就出来了。六条龙拉着一辆车子,母亲坐在辕上驾车,太阳宝宝坐在车上为天下照亮。母亲护送到最高处,就告别孩子,驾车回去。剩下的路就由太阳宝宝自己走了。他走下去,落下去,慢慢落在大山的背后,再回到阳谷。这时候,羲和也回到了阳谷,稍事休息,护送下一个儿子升空。

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轮流着,天下太平,人间安详。可是,日子久了,太阳宝宝都厌烦了,想玩点新鲜的。有一天,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会,定了个新玩法。这一玩就玩得天下大旱,人们难活了。因为,十个太阳一下子都窜上了天空。母亲羲和怎么呼喊也喊不住,他们还高兴得乱蹦乱跳。

这一来,天下的人们可热得快死了。以往也闹过旱灾,每逢此时,人们就将那个名叫女丑的巫师放在山头的草席上去晒,不多时就会阴天下雨。这一回,帝尧带着人们抬着女丑求雨了,不仅啥事也没顶,还把女丑给晒死了。帝尧没有办法了,只好跪在地上朝高天祷告。帝俊听到了,就派神射手后羿下凡吓唬吓唬他的孩子。

后羿领命后,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人间。他一到地上,就发怒了,树枯了,草焦了,河干了,遍地都是浮土和热死的人。后羿按住火气朝太阳宝宝喊:

“快回去吧,别闹了,人间遭大难了!”

太阳宝宝玩得正上瘾,谁也不理睬他。他说多了,还怪他多管闲事。后羿更怒了,挽弓搭箭,就朝天空射出一支。只听飕的一声,一团火球爆裂,流火乱飞,一个太阳不见了。后羿又搭一支箭,射了出去,又一个太阳破碎了。天空凉了好多,人们感觉到了,纷纷跑出山洞来看热闹,为这位射日英雄喝彩加油。

后羿更为带劲,射了一箭又一箭,太阳掉下一个又一个,眼看天上只剩下一个太阳了,他正要拔箭去射,帝尧慌忙将他拦住,告诉他天地间不能没有太阳,留个太阳还有用呀!就这么,天上只剩下一个太阳了,人们又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

后羿为民除了大害,众生高兴极了。后羿和嫦娥要返回天宫了,大伙儿热情相送。谁会想到这么讨人喜欢的射日英雄却遭到天帝的冷遇,帝俊开除了他的神籍。他和妻子被关在天宫门外了。众人可能会纳闷,后羿为民除害为什么会落这么个下场?其实道理很简单,还不是帝俊公报私仇呀,怨恨后羿射死了他的九个儿子。

后羿无可奈何,只好和妻子定居在人间。他不忍心嫦娥像凡人那样生活、死去,听说西王母有长生不老丹药,他便前去求取。西王母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慷慨给了他两份长生丹药。回到家里,夫妻俩都特别高兴,对月饮酒,后羿渐渐喝多了。这时,后羿的弟子逢蒙闯了进来,向嫦娥讨要仙丹。原以为逢蒙是个老实子弟,后羿就教他射箭,没想到他得了箭术还想长生不老。嫦娥不给,逢蒙伸手来抢。她慌忙吞进口中,不料,忽然间身轻如燕,直飞天空。这时才明白,这仙药是供两个人吃的,一个人吃了就会升上天宫。天宫空旷无边,向何处去呢?嫦娥只好奔向月宫。这就是嫦娥奔月,我们现在不是正搞奔月工程嘛,最早的奔月故事说的就是尧那个时代的事。

从典籍记载的神话中可以看到后羿射日的功绩,那么,他真的能射落太阳吗?不会。不会,又如何理解这“羿射九日”?

史学界较多的说法是,古时候有许多民族都以太阳为图腾,“十日并出”是指太阳为图腾的好多部落纷纷称雄,不服从尧的领导,各自为政。羿射九日留一日是个比喻,实际上是后羿按照帝尧的命令征服了其他部落。这种认识看上去不无道理,可是也有不同看法。我国有射日神话的就有27个民族。汉族、水族、瑶族都是射落九日,其余有射落八日的、七日的、六日的,还有射落的太阳变为月亮的。少数民族兼并过其他民族的很少,为何也会有射日的神话?对于这个疑问还有另一种认识,即以台湾史学家张光直为代表的说法,他认为这是一次历法变革。

中国社科院的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上古时代可能实行过以十个太阳为‘月’的这样一种历法。把一年的周期,划分为十个等份,每年有十个不同的太阳月在天空运行。……但是作为一种纪年法,它当然很不准确的。所以,尧才重新制定了一年12个月的历法,并命令后羿推广,这就有了后羿射日的神话。这个神话的真实意义,实际上是暗示了一场重大的历法改革。

经过专家这么一分析,就可以看出,后羿射日解除不了天下的大旱,要解除大旱还要靠人们自己,还要靠尧。面对大旱,众人躲在山洞一筹莫展,帝尧也同大家一样发愁。凡人发愁是没办法,圣人发愁是想办法。

有一天,帝尧在一棵树下歇脚,跑来跑去的蚂蚁引起了他的注意,它们出入洞中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干渴的样子。帝尧想,难道这小虫子就不喝水吗?既然要喝水,那就说明地下会有水。这么一想,眼前豁亮,他立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随从。随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动手挖水。先从哪儿下手呢?还是伯益有法子,他带领众人打猎时挖了不少陷阱,就从陷阱开挖,只要加深一些就行了。这一挖,挖出了大伙儿的惊喜,果然挖出了水,众人可高兴啦!这一来,人们有了水可喝,禾苗有了水可浇,大家又能活下去了。所以,有史书写:伯益始穿井。襄汾县的南社村还有伯益的坟墓。

不过,关于水井的发明,说法也是多样的。《世本》这么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我在前面也讲过,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水井,这么说水井先于帝尧就已经有了。对这一点该怎么看呢?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一番议论,他认为,古人往往重复发明,原因是古代交通不便,未有文书传播。所以,既有黄帝作井的说法,又有唐尧之时伯益作井之说。

这个说法实在高明,为我们客观认识水井及古代发明提供了新的思路。的确如此,古人交通闭塞,传播滞后,一项新的发明要传播开去很为费时费力。尽管黄帝他老人家早就“始穿井”了,可是,风调雨顺,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旱情,又怎么会知道井有用处呢?待到数代之后,天下大旱,禾木枯焦,急需用水了,却忘了先祖的创制,只好重复发明。因而,水井的发明权又归结到尧和他的大臣伯益身上了。这便让我想起比尧时期早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的井了,也是这个道理,没有传播开去。

尧时期发明水井最大的作用是抵御了大旱,让人们有水喝,让禾苗能浇灌,大家也就有了饭吃。也就是发展了农耕。所以,水井在农业上的作用是很大的,后来不是有井田制吗?但是,尧绝对不会想到他发明的水井会推进了城市进程。

走进陶寺遗址更能证明这个论断。前面我讲过陶寺发现了古城区,这城里的水井有几个特点:一是多,多是说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有3个时代大致相同的水井,说明水井密集;二是深,深是指水井一般在14米左右;这三是连井字的来历也可以看个清楚明白。那时的井底是有护栏的,井壁是泥土,用陶罐打水,一碰不是罐破,就是井壁受损,于是就安了护栏。护栏是井字形的。原来以为中国是象形文字,井字应该是个圆圈,怎么能是井字呢?看了陶寺的井就明白了。

陶寺遗址的井简直让人陶醉了。由此我们至少应该明白两点,也许尧发明水井只是出于抗旱,让人们活下去。可是没想到,水井的出现让人们的居住离开河谷,住到高地上去了。这就为城市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居住的人多了便有了聚落、村落,乃至后来的乡、镇、城市。说到底,城市的根源在乡村,而生成城市的关键因素就是水井。城的形成离不开井,市更是由于井才产生的。古人多是日中为市,到哪里为市?井边。大家都要去井边去打水,顺便就把多余的吃的、用的交换了,这是最早的交易,也是最早的市场。你看,城市能离开井么?离不开。要不为什么城市文化一直被叫做市井文化,城市文明一直被叫市井文明呢?所以,帝尧在率领先民凿井的时候,决不会想到他在一举两得,既推进了农业文明,也为城市文明铺平了道路。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把井当做家园来看待了。不是有个成语“背井离乡”么?你看,若要离开家乡,首先是背着井而去了。井早成了家的代名词。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尤其是生活在尧乡大地的人,真不愿离开,所以当年大槐树下移民都是被捆绑着手发配出去的。既然井这么重要,人们当然要“饮水思源”。从近处讲,是吃水不忘打井人,教导后人不要忘记前人的恩德。若再说得远一点,就是要牢记水井的发明者,要永远铭记尧时期创造水井的先祖。所以,建造尧庙的先贤便把一口井保护起来,而且还要建筑个纪念亭,不就是要铭记尧的功绩吗?

那么,尧还有什么大的贡献?请听下一讲。谢谢!

来源:尧文化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