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忠延漫话帝尧之三:敬授民时

2015-01-15 15:48: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用现在的眼光看,刀耕火种是十分落后的,但是,在那时候这比先前也进了一大步。早先的人们以打猎为生,捕不到野兽就得饿肚子。后来,刀耕火种了,可以从地里种五谷吃了,当然是很大的进步。因此,人们把尝百草的炎帝称为神农氏。
说到神农氏大家一定熟悉他尝百草的故事。说他为了探明哪些野草能吃,亲口品尝,时常吃了有毒的东西,昏迷过去。可以说,神农尝百草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正由于危险,人们对他也就非常尊敬,尊敬到了神化的程度。神话传说中讲,神农的肚皮是透明的,能看见里面肠胃的蠕动。他摘下一片绿叶,往嘴里一含清涩淡雅。咽进肚里,看得见那绿叶上来下去,在肠胃里巡查,就将之叫做茶。又挖到一株细根,味道甘甜,香沁浑身,就将之叫做甘草。有一天,他挖到一株草,刚一咬就昏了过去。好久好久,才醒了过来,就将之叫做断肠草。这么一株株,一天天品尝下去,终于认定了哪些草能吃,哪些草不能吃。又选些结籽多的种植,这便定了五谷。
即便定了五谷,由于那时的耕作技术落后,收成也就很低。你想,刀耕火种产量能高吗?还不就是广种薄收吗?可以说,尧当年接过的就是广众难以吃饱饭的乱摊子。看来,提高农耕水平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尧首先抓了这件大事,他任用了一个人管这事,史书上说这是教民稼穑。稼穑,稼是庄稼,是讲种植;穑是收获,是讲收打储藏。那他任用的是谁呀?弃。说弃这个名字,大家感到陌生。如果说后稷就和熟悉了。据说,后稷是他的职务,是尧任用他为农官,让他教民稼穑,他的名气大了,人们连他的名字都忘了,只记住了他职位。
说起这位后稷,我们在讲尧的身世时说到过,他和尧是一父两母的兄弟。他的母亲是姜嫄,后人把他们也神化了。有一天,姜嫄去野外游玩,回家的路上,看见地上有个很大很大的脚印。她很稀奇,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脚呢?脚这么大,那人该有多么大呢?她越想越觉得奇怪,就想和这个大脚比试一下,看他的脚比自己大几个。因而,就伸出一只脚踩在了那个巨大的脚印上。这一踩可不得了,浑身发麻,如果让当代人的形容那种感觉可能就像触了电一般。回家后,她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怀孕了。过了些日子,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可家里人觉得她怀孕有些奇怪,不愿养这孩子,就将他扔到了村巷里。村巷又窄又小,牛过羊窜,鸡飞狗跳,肯定会把这孩子踩死。奇怪的是这孩子非但没有被踩死,还有牛羊给他喂奶。家人见他不死,又将他抱起扔进山上的树林。山高林密,野兽出没,这孩子肯定必死无疑了。然而,上山砍柴的人看见孩子好端端的。为啥?是有一只老虎守候在他的身边,别的野兽哪里敢挨近他呢(现在还有人给孩子做老虎枕头、老虎鞋,据说就是因为老虎保护过弃)!家人得知,索性将他扔到湖面的冰凌上,这一来非冻死他不可。可是,这孩子还没死,天上飞来好多好多的鸟,轮流背负着他,给他温暖。过了几天,家里人跑去一看,孩子还好端端的。他们也觉得这孩子不同一般,就将他抱回去抚养。既然要养,就该有个名字,因为被抛弃过,就叫他弃。弃长大了,很喜欢种庄稼。他不光播种,还及时除草。他制做了几样简单的农具,干起活来效率高了好多。尧知道了,就将他请进宫去,聘请他当农师,官职为后稷,要他管理天下农业,教给广众耕作。他尽心尽力教导大伙,先进的耕作技术很快传遍四方。没人再叫他弃了,都说后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去世后,为了铭记他的功德,建了好多的庙,就叫稷神庙、稷王庙,也有建社稷庙的。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人们常说社稷江山,在那时吃饱饭是天下最大的事情。
可以看出,帝尧让后稷教民稼穑一定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这改变不了广种薄收的局面。因为,如果把握不住农时,种不到时候到天凉了,五谷还长不成。所以要下定决心制定历法。
历史上对尧制定历法评价很高,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说过:
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后世立国,以治人为重。盖后人袭前人之法,劝农教稼,已有定时……邃古以来,万事草创,生民衣食之始,无在不与天文气候相关。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机;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啼雅舅,苗稚忧草茂;

……
这是陆游的《鸟啼》诗。陆游生活在宋代,离帝尧时期也有几千年了,可是僻地山村的“野人”仍然按照鸟鸣的情况判断时令,决定农事,上古那个时候就更不用说了。物候判断难免有误差,误差大了,势必广种薄收,或者有种无收。薄收或无收都会没有饭吃,由此看来,这观天测时确实是个大事。帝尧当政后,将此事放在首位,他怎么观天测时?《尚书·尧典》里有记载,而且,记载的很详细。
尧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告诉人们。他分别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地方进行观察。羲仲住到了东方的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春时节,也就是春分。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
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出现在南方,根据这些确定仲夏时节,也就是夏至。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
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秋时节,也就是秋分。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
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冬时节,也就是冬至。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
根据观测和研究的结果,尧断定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多余的时间用加闰月的办法解决,确定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一岁。
《尚书·尧典》的原话是:“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历法研究的成果,直接推进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我国民间喜欢将节气说成节令。节气是时节气候,节令则成了时节命令。显然,这节气认定后,帝尧选派的官员发布的命令,根据这命令人们可以安排农耕和生活事宜,就将节气变成了节令。至今,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节令的谚语:
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
是说惊蛰前后,大地解冻,到了耕牛遍地走的时候了。
四月芒种齐芒种,五月芒种过芒种。
是说收麦的时间。如果农历四月芒种,那芒种时就能割麦;如果农历五月芒种,那过了芒种才能收麦。
头伏萝卜,末伏菜。
是说播种蔬菜的时间。头伏时可以种萝卜,末伏时才能种白菜。
还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无数信手拈来的农谚,那时就是时节对农事的命令,这节令从帝尧那时起始一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是人们遵循的规律。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创举!
对于历法的设定和使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天道与人文》一书中所说:
四季之递嬗,中国知之极早,二至、二分,已见于《尚书·尧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是竺可桢先生,许多外国学者均是这样。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黑认真研读了《尚书》,说“得知四季的主宰就是生命的创造者”,无疑,他将钦定历法视为最辉煌的科学发现了。
最为有趣的是,这隐藏在史书深处的事实被陶寺遗址新的发现认定了。中国社科院考古工作者在祭祀区发掘出了古代的观象台。古观象台的对面有一排弧形的土柱。土柱间留有缝隙,站在观象台基可以看见塔儿山(崇山)的不同山头,古人就从这缝隙里观察时节变化。今年3月18日市人大刘合心主任、也是尧文化研究开发委员会的主任,带着尧文化的研究人员实地进行了观看。由于时差这一天应是尧那时的春分,比现在提前了两天,7时5分太阳准确从六七号土柱的缝隙升起,全场寂静肃穆,大家对先祖充满了礼敬。这发现正好实证了帝尧观测天象,敬授民时。古老的史料,在崭新的考古发现中焕发了生机,使帝尧钦定历法的创举更为真实可靠。
关于历法还有种说法,认为尧时期有种蓂荚历。据《宋书·符瑞志》中记载:蓂荚草生于台阶边,每月初一开始,每天长一个荚,半个月时长够十五个荚,十六日以后,每天落一荚,月末落尽。要是小期,则不落。名叫冥荚历,也叫日历荚。这明显带有传说性质,但古人对此却深信不疑,早先尧庙大殿前建有几个纪念亭,其中一个就是蓂荚亭。近年,史学家就此事作了探究,认为这可能是最早的仿生学,用植物的叶片长落变化,来显示日月交替。在没有数字标示的年代,这样就准确直观的告诉了人们今天是几日。这或许就是那时敬授民时的最佳办法。这办法有点时下气象预报的味道,只是其时只能报告日子,不能报告其它。
如此看来,观天测历和敬授民时的确是帝尧时期一项系统的科学工程,此项工程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了社会进步。可以就在此时,天下出现了大旱,尧如何带领广众抵御大旱呢?请听下一讲。谢谢!

来源:尧文化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