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尧是一位仁爱子民的君王,他经常到民间去走访,了解广众的疾苦。这样他治理天下才心中有数。寻访的过程中免不了就有故事发生,而那些故事居然流传下来成为传统文化,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里我除了讲《击壤歌》的诞生,还要讲洞房花烛夜。可能有人会问,洞房花烛夜和尧会有什么关系?
有,而且和尧的出巡还有关系。据说,尧那时候,牛、羊、狗、猪、鸡都调养顺了,关在栅栏里、笼子里乖乖听候人的旨意,干活的干活,长肉的长肉,生蛋的生蛋。惟有马还是野的,散生在山川里,一惊动就撒蹄狂奔,腾起漫天黄尘。如果将马驯服了,干活不是比牛快多了吗?就这样,人们逮住了不少马,成天驯养,姑射山前就有个牧马川。
这一天,帝尧来到牧马川巡访,看到棚中那些高大的骏马很是兴奋。正看得眼热,栅栏外的野马一叫,栏内的一匹骏马腾跃而起,踏破栏杆,跑出去了。帝尧顺手牵过一匹白马,跳上马背,就朝那匹红马追去。红马跑得飞快,紧追慢追,跑进了姑射山里,怎么也追不上。就在这时只见草地上飞来一只梅花鹿,直向红马飞去。帝尧再看时,哪里还有梅花鹿,却是个美貌迷人的女子,她早已骑在红马上,将它捉住了。等尧前来将马交给了他。那个女子被后人叫做鹿仙女。她和帝尧一见钟情,就在姑射山中成亲。他们成亲不在野地,而是进了山洞里,所以往后成亲多说是入洞房。一直到今天,即使在高楼大厦里结婚的也说入洞房。那么,为啥又说洞房花烛夜?那时候就有蜡烛吗?当然没有,据说尧和鹿仙女成亲的洞房正对的山就叫蜡烛峰,他们成亲那夜山峰放着红光,照得洞房也红彤彤的,于是,就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这传说有点离奇,可是至今人们仍把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当作四大喜事。而且,这姑射山就在城西三十里的仙洞沟风景区。
这个传说不胫而走,流传很广,尤其是将鹿仙女神化了。时过上千年,庄子在《南华经·逍遥游》中还写道: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据说这就是鹿仙女的写照。现在,仙洞沟不仅有神居洞,还有古老的洞房,这洞房被誉为华夏第一洞房。
你看,这次出巡尧结下了一桩美好的姻缘,下面我们再看另一次巡访。我们就将目光投向临汾城东北角的康庄,那首《击壤歌》就诞生在这里。据说,帝尧出来巡访来到这里,村里静悄悄的。刚刚收过秋庄稼,人们干什么去了呢?正在纳闷,忽然村头响起一阵欢笑声。顺着声音走去,帝尧来到了一个场院,人挤得满满的。哈呀,怪不得村中无人,全跑到这儿来了!这么多人在干啥呢?他紧走几步,挨近外围往里头一瞅,是在游乐呢!只见地上竖起一块木板,有人手中拿着一块木板,突然一甩手臂将木板抛扔出去,正好打中地上那块,人群中又发出欢心的笑声。哈呀,这是在做击壤游戏!笑声未落,跳出一个人来,上去拿了木板就要投掷。大伙狐疑地看着他,好像在说:“你能行吗?”
原来,这是位老者,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连眉毛也白了。白头老翁却微微一笑,拿着木板歌之舞之,他唱的是: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老汉简直不识好歹,你为子民这么操劳,他怎么就不懂得感恩呢?”
说着,就要前去和壤父论理。帝尧慌忙拦住了他,说:“这正好说明我们将这世道治理好了,大家感觉不到我们的作用了。如果社会混乱,子民离开我们就要受害,我们不断出来主持公道,可能大家会众口一词地说好,但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将天下治理好。”尧说的这话很有辩证关系,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众人几乎感觉不到领导的好处,以为就该是这个样子。这就好比人的身体,健康的部件人们都不觉得。有一天,牙疼了,才感到牙的重要;腿疼了,才感到腿的重要。由此一想,还真能感到尧治理天下的不凡,人们之所以能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是因为尧钦定历法,大家知道种植的时节了;就是因为尧开凿推广了水井,大家可以就近取水了。尧将世间生存的大道理告诉了众生,大家才能生活的衣食不愁,才能悠闲地做游戏。
当然由此也可以看出,尧的心胸是很宽的,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这也可以印证我们前面讲过的华表诞生,也就是为了听取不同意见而设立的诽谤木。
尧的一席话让放齐开了窍,顿时,转怒为喜,平心静气地观看众人游乐了。帝尧笑着问:
“这是什么村庄?”
有人告诉他:“康庄”。
帝尧高兴地说:“真是小康人家!”
据说,小康人家的美称就这么生成了,甚而连帝尧他们走过的大道也称为康庄大道。现今,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一词的源头就在这里。可以说,我们临汾就是小康社会的源头。而且,这个康庄可不是虚拟的,是实有的,至今村中还高高耸立着记载《击壤歌》的石碑。
过去曾以为,《击壤歌》的来历只是个传说故事,未曾想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还有记载:
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
壤者,以木作,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节,僮少以为也。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
对于《击壤歌》,还有一种说法,称那个击壤的壤父是席老师。席老师是襄汾县邓庄村人。帝尧听了他的歌吟很感动,待游戏结束上前揖礼,和他谈起世事。席老师说得头头是道,条条在理。于是,帝尧拱手揖礼,拜他为师。邓庄村还保存着清代碑石,上有“先贤席老师故里”几个大字。又说,从此帝尧每隔不长时间就要去那里一趟,听席老师谈论国事,指点迷津。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康衢谣》就该是在康庄吟唱的了。《康衢谣》是:
立我烝民,
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
意思是,立,为一粒两粒粮食的粒,就是粮食的意思。烝民,众民,很多人的意思;尔极,帝尧的功德高到了极点;帝则,帝尧确立的规则。这显然是说,让天下民众都有饭吃,莫不是你的功德;什么不知道也可以,只要按帝尧确定的规则办事就成。这是对尧的赞颂,与《击壤歌》比较就逊色多了。《击壤歌》是对治世的淡化。这淡化起码让人感到,一个英明的领导,一个成功的领导,是应该无为而治。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是为天下所有的人创造一个都能自食其力的环境,让他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的社会,才是最应赞扬的社会。而不是忙碌于社会治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是为了大家,其实是劳而无功。这就好比看一个公安局好坏,不是看他破了多少案,而是看他没发案,那才是最好的。这个标准太高了,可是尧时期做到了,据说还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正由于尧仁爱开明,才创造出当时的太平景象。对于那种太平景象后人充满了向往。几千年后,曹丕还在《秋胡行》中写道:
尧任舜禹,
尚复何为?
百兽率舞,
凤凰来仪。
平阳,尧之所理也。……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
无论怎样说,凤凰来仪都是祥瑞吉兆,可是,谁又见过凤凰?凤凰同龙一样,都是虚拟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据说,黄帝就听说凤凰了,可就是没有见过。到底凤凰是什么模样?黄帝问大臣,没有一人说得出。黄帝去请教见多识广的天老,天老对他说:
凤凰的长相,前身似鸿,后身似麟,蛇颈鱼尾,龟体龙纹,下巴如燕,口喙像鸡。全身的羽毛皆成文字:首文戴德,颈文揭义,背文负仁,腹文入信,翼文循礼。当它扬起脖颈,振开双翅时,色彩斑烂,五光备举。而且饮食有仪注,交游有选择。鸣叫时声若金鼓,飞翔时百鸟相随。普天下的禽类中,唯有凤凰能究万物,通天地,览九州,观八极,因此被尊为百鸟之王。(《中国吉祥图案解说》)
看来凤凰这百鸟之王,真是完美的化身了。这么尊贵的鸟,当然不会随便出现,若是出现那必然是太平盛世了。因而,黄帝时代与之无缘。所幸,帝尧时凤凰来仪了,终于面世了。不过,仔细品读《尚书·益稷》原文“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就会觉得原来这来仪的凤凰不是真的,而是化妆表演的。萧韶是舜主持定下的音乐,演奏的时候要变更九次,化妆的凤凰翩翩起舞。可见,凤凰不是真实的,还是众人理想的神鸟。
对这神鸟研究的人很多,有人认为凤凰的原形是孔雀。有人对此很快作了否定,孔雀是印度产物,其形状描述与凤凰也相差很多。琢磨来,琢磨去,倒是大公鸡与凤凰不无相似。况且,帝尧时期还真有人为之进贡过美伦美奂的大公鸡。晋人王嘉写过《拾遗记》,内中有这样的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重明之鸟,一名双睛,状如鸡,鸣似凤,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闻,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
这个风俗流传下来,至今过年民间还有贴大公鸡的习惯。由此一想,很可能凤凰的原型就是这降服妖魅的大公鸡。这大公鸡又不是本地所产,而是祗支国进贡来的,岂不就是凤凰来仪?由于帝尧教民稼穑,敬授民时,不断地出巡天下,了解民间疾苦,尽量给予解决,得到了各个部落的朝贺拥戴,才使平阳成为众人向往的中心都城。人们向往这里的繁荣,也向往这里的太平,来仪者,也就是来朝拜的不仅有各部落的头领,还有自认为得到实惠的子民。所以凤凰来仪这吉祥之兆应该是周边部落和平民纷纷朝拜、礼敬的形象写照。这样的情形足以说明,当时天下的局面都和康庄一样和谐欢乐,诚可谓声和击壤了。
我们前面讲到的《击壤歌》和《康衢谣》,都收录在《古诗源》一书中。《古诗源》顾名思义,是一部关于诗歌源头的书,而书中的首篇就是《击壤歌》,接着就是《康衢谣》。这毫无疑问地说明,我们临汾就是诗歌的诞生地,就是诗歌的源头。2002年,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先生来临汾时我领他看了康庄的击壤碑,他感慨地说:这是诗歌的祖先,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散文:《祖诗》,来讲述这件史事。咱们临汾2007年中考语文将之选入阅读题,很有眼光。所以说,临汾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一点儿也不夸张,这真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我们应该感谢尧为我们留下了这么珍贵的文化宝藏。尧给我们留下的宝藏很多,还有什么?请听下一讲,谢谢!
来源:尧文化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乔忠延漫话帝尧之十:拜师访贤
下一篇: 乔忠延漫话帝尧之八:教化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