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忠延漫话帝尧之十:拜师访贤

2015-01-15 15:48: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说到接班人,人们会问尧不是有儿子嘛,让他继位不就行了吗?在尧看来他的儿子丹朱没有能力治理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这么记载:
尧曰:“谁可顺此事?”
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
尧曰:“吁!顽凶,不用。”
至于丹朱怎么顽凶,这里过于简练,倒是《尚书·益稷》写了几笔:
无若丹朱傲,唯漫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额额,罔水引舟,朋淫于家,用珍厥世。
原来,丹朱不但傲慢,还喜欢游乐,经常不分昼夜,聚朋作乐,这样游手好闲,帝尧当然为之忧虑。他想尽办法要教育好这个儿子,据说围棋就是他为了教育丹朱而发明的。最早记载尧造围棋的典籍是战国时期史官撰写的《世本》,内中写道: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到了东晋,《博物志》的作者张华又写下: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尧看见丹朱游手好闲,性情又十分暴烈,这样下去岂不成了害群劣马?决心想个良法改变儿子的性情。一连数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不出,思谋天道,回味地理。天道地理在他胸中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化为棋局。就这么,围棋诞生了。
然后,尧就点燃松明教丹朱下围棋。丹朱也真聪明,父亲说的规则他一听就懂。试走几着,还真出手不凡。连续下过几个夜晚,帝尧要胜他也很难了。从此,丹朱喜欢上围棋,经常找人对弈。他棋艺长进,成了国中强手。从此围棋流传开去,直到今天,仍然盛行。在民间的神仙中,丹朱还是个围棋神呢!
这么看,尧造了围棋,我们临汾就是围棋的故乡。只是,陵川县发现了黑白石子众多的棋子山,说那里是围棋之源。我们不应该否认此地和围棋的关系,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可是,黑白两子分明的时期已是围棋的成熟期,将之视为初创,视为萌生实在委屈了它。而咱们临汾的乡间农人在地头经常捡几块土疙瘩围棋,名为“狼吃娃”,简单的几个方格,简单的几个土块,人们玩得却津津有味。这才应该是最原始的围棋,什么东西的发明完善总要有个过程,这种拙朴简单的围棋,才可能是围棋的萌芽期。
尧用围棋教育丹朱,使他的性情得到很大改变,不再干坏事扰害众人,可是,要由他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尧还是不放心,所以,决心要另选贤任能。拜师访贤就成了他的一件大事。屈指一数,帝尧拜访学习过的贤人还真不少,可考姓名的有:壤父、王倪、支父、齿缺、蒲伊、尹寿、许由。这些人,有的典籍留有名字,有的只见于神话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是许由。《高土传》中记载,帝尧要让位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尧为什么要让位?许由为什么不接受?《庄子》中写了他们的一段对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而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吾自视缺能,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帝尧这话说得够诚恳了,可是,却没能打动许由。他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大治了,而我如果代替你,我是为了名吗?名是实派出的东西,我何必去追求?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厨师即使不下厨房,主持祭祀的人也不会越俎代庖”。这便有了成语:越俎代庖。
《高土传》中又写道,帝尧又派人召许由担任九州长,清高的许由以为这污染了自己的耳朵,便跑到颖水来洗耳朵。在河边正碰见朋友巢父牵着牛犊饮水,向他诉说苦衷。巢父听了,不屑一顾地说:“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崖,谁能看见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我真怕你洗过耳朵的水脏了我那牛犊的嘴。”说着,巢父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许由不接受尧的禅让,尧只好继续访贤,我们该将目光投向历山了。帝尧访贤来到了这里。一说历山,大家就会想到舜耕历山。不过,历山可是个难以琢磨论定的地方。据说,全国的历山有44处,查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有12处,其中涉及到舜的就有10处。仅山西省范围内就有3处,一处是翼城、垣曲、沁水交界的历山,一处是永济县的历山,还有一处是洪洞的历山。前两处皆收录于辞典,惟有洪洞这一处没有,然而,这后一处历山却更为红盛热烈,原因是这里年年举办迎亲活动,即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我们暂时不说这流传了几千年的风俗,先说尧来访贤。
可以说,帝尧是慕名而来历山的。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尚书·尧典》中有这样的记载: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象傲,克谐。以孝不格奸。”
众臣提议说:“下面有个穷困的子弟,名叫虞舜。”
帝尧说:“是的,我也曾经听说过,他怎么样?”
四岳回答说:“他是瞽瞍的儿子,父亲心术不正,继母存心不诚,弟弟象傲慢骄横,而舜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严以律己,不流于奸邪。”
这里说清了舜的出身,是说,舜落生没几年,他妈病死了,他爸续娶了。舜对后娘和亲娘一样听话,一样孝顺。可后娘心眼窄,把他当成肉中刺,整天指派重活给他干,一不如意,就会打他。尤其是舜有了弟弟象后,后娘对他更差了,受气挨骂成了家常便饭。他爸受了后娘的影响,好歹不分,也常打骂他。舜忍气吞声,像从前一样孝顺父母,善待弟弟。在咱临汾不少地方,说后继母不好是姚婆,这和舜有关系。因为,舜的家在姚墟,姚墟出了个歪婆,就说她姚婆。这里,还需要说清是此时的舜还不是舜,他叫重华,舜同尧一样是庙号。不过,大家叫习惯了,我们就这么叫吧!
尽管舜对父母那么好,还是被赶出了家门。舜流着泪,离开了家门,来到了历山,搭了一个草棚,在这里安家,垦荒耕种。《尚书·大禹谟》中提到:
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粟,瞽亦允若。
舜耕历山就这么开始了,也就不止一次走进了古籍。自《墨子》、《孟子》到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子》,再到西汉前期的《史记》、《淮南子》,都有过关于舜耕历山的记载。
舜不仅在历山耕种,还帮助平民解决土地纠纷,和谐了关系。《史记·王帝本纪》记载: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对于以上说法,王仲孚先生在《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一书中载文《尧舜传说试释》解释道:所谓成“聚”、成“邑”、成“都”、成“国”,无非是因农业进步,粮食充足,人口增加而聚落逐渐成长扩大的表示。
由此得知,舜耕历山后,历山的生产得到大发展,居住的人也增多了,成了远近闻名的聚落。这种情形就便于和《尧典》中的状况连接了。前面写过帝尧让推荐贤士,大臣一致推举的是虞舜。为什么会众口一词推荐他呢?自然是因为他小有名气了。他的名气不仅大臣知道,帝尧也有耳闻。
尧登上历山,满眼都是坡地。大片坡地却被一条条垅线分割成条条块块。帝尧有些诧异,这垅线有什么作用?他走近田边问一位老农。老农告诉他,千万别小看这垅线,过去农家常因为田少地多,发生口角。自从有了垅线,人们各耕其田,再也没有争端。帝尧听得异常欣喜,禁不住问,这是谁的主意呢?老者用手指指正在耕田的一位后生。
帝尧便朝那位后生走去。到了田边一看,他耕的地比别人的平整多了。远远望去,后生的犁后挂着簸箕,他不时就敲一敲,这是干什么?帝尧心存疑惑。待后生耕到这边田头,他上前打问,舜微微一笑,对他说:
“牛耕田很累,我不忍心打它们。”
帝尧欣喜地看着后生,说:“你真是个善良的人啊!”
后生又说:“再者,我一鞭下去打不到两头牛的身上。打黑牛,黑牛走得快了,黄牛仍然慢,一快一慢,犁头颠动,地就耕不平了。如果打黄牛也是一样呀!”
“哈哈,好呀!小伙子又仁爱,又有心眼。”帝尧高兴地笑着问:“请问你的名字?”
后生答:“重华”。
这不正是大家推举的贤人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帝尧非常高兴,待到日落天黑,相随回到他的茅棚,又谈了好些事理,越谈越觉得这后生是个好苗子。就想将王位揖让给他,但是,这么接触还是不深,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即决定将两个女儿嫁给舜,看他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到底道德品质如何?这么一来,羊獬和历山就结了亲。至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人要前往历山接姑姑回娘家。住上一个多月,到了农历四月二十八,舜帝要过生日了,历山人要来羊獬接娘娘回婆家。
请注意,娥皇、女英在这里是双重身分。在羊獬是姑姑,回历山当娘娘。将这里的姑姑、娘娘各取一字,就有了姑娘一词。你看,姑娘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代表了女人出嫁前后不同的身分。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迎亲的仪式十分热闹红火,两村的男人几乎倾巢出动。早先是步行,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开农用三轮、四轮,现在则多是汽车了。更为有趣的是,沿途所经过的村庄都要盛情迎接。迎亲的队伍敲打威风锣鼓,迎接的人们也不例外,用激情澎湃的锣鼓将队伍迎进村中,供应茶水、食品,若要是中午还要供应正餐。每顿饭都是自发请亲戚,谁家都想多请,请回家早已准备妥了最好的饭菜。烧香敬拜过先祖,就可以欢聚一桌举杯进餐了。
这样的迎亲活动延续了多少年了?村人说,几千年了。几千年来一直坚持不断。大家还说,两个最艰难的时间都没断线。一是日寇侵华时,二是文革极左时,不敢大规模去,就分散行动,反正接亲的风俗不变,活动不断。你看,这历山和羊獬两村的人们对先祖的崇拜到了何种程度?
总之,从帝尧拜师访贤我们既看到了他虚心求教的品质,也看到了千年流传的民间风俗。那么,尧如何嫁女?又如何禅让?如果有兴趣请听下一讲,谢谢!

来源:尧文化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