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文化与中国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三)

2015-01-15 15:53:43 来源:临汾日报

二 尧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文献记载也可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余年间,在襄汾陶寺重大发现接连不断。这些发现包括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相对独立、封闭的宫殿区,排列有序、等级分明的各类墓葬1000多座,具有“观象授时与祭祀功能”的大型建筑,以及鼍鼓、特磬、彩绘蟠龙纹陶盘、精美漆器、玉器等高规格礼器。因其与庙底沟二期文化存在显著差别,故而被命名为陶寺文化。有学者进而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陶寺文化延续时间长达数百年,并非某一族群或某一首领的生存年代所能涵盖。据此,有学者提出,陶寺文化早期属于陶唐氏族群文化,陶寺早期小城为陶唐氏尧都和“豫陕晋相邻地区联盟”政治中心的可能性最大。相应地,陶寺中期则属于有虞氏族群文化,晚期属于禹所属的夏族。
平阳为唐尧古都的说法,在甲骨卜辞中也有体现。针对卜辞中屡次出现的“唐”、“西邑”,胡厚宣认为西邑即唐邑,在山西南部的翼城一代,“乃夏之旧墟”。无论唐之地望在翼城还是夏县,两地均相距甚近,都能说明西邑是商代西土的重要都邑。进而言之,唐不仅是都邑名,也是地域名,与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都在现在的临汾盆地地区。
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可以认为平阳所属的临汾盆地地区,正是尧、舜、禹三个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00—1900年之间。五百年间,三大部族相继进入,平阳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不仅留下许多遗迹、民俗、传说,而且在传统典籍中其事迹、思想也有保留,其中尤为重要而集中的就是《尚书·尧典》。
《尧典》是《尚书》中的第一篇,记载了尧、舜二人的一些事迹、言语。虽然关于其制作年代有从唐尧到战国、秦、汉武帝等不同说法,但随着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当年疑古学派提出的种种质疑已经不攻自破,成书于春秋时期、但羼杂了部分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学界共识。而其记载的天文星象,依据天文学测算距今4200年,正与文献记载中的尧舜时代相吻合,可知其传承有自,并非向壁虚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尧典》仍是了解尧文化的基本文献资料。
《尧典》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其中显示的观念与先秦儒家思想十分接近。开篇即曰: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所谓俊德,乃是天地间万物生育绵延的自然法则,但领悟、掌握这一法则,却非依靠外力,而是要“允恭克让”,从修身开始,推己及人,通达物我之情。首先应用于具有血缘关系的“九族”,使其雍容和睦之后,再应用于百官的选拔与任用之上,使其职责明确,秩序良好。然后及于外国友邦,实现国、族之间的和平友善,无战争之患,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建立起一个上下和谐的太平盛世。这样的理念,与《大学》中“修齐治平”、《孟子·离娄上》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十分一致,与《礼记·礼运》描述的“大同社会”何其相似。不仅如此,这段话以帝尧为论述的起始点,经过九族、百姓、万邦,最终的落脚点却是作为社会主体的“黎民”,并先后宣扬了“允恭克让”“亲九族”“协和万邦”“于变时雍”等和谐理念,已经超越了单纯对圣君帝王的歌颂,而是上升成为一种社会治理的理想之世,唐尧之世也因此成为后人赞颂不已的太平盛世。
随后,尧任命羲仲、仲和等四人分赴四方,观测天象,确定了二分二至。晚年灾害不断,洪水滔天,在经历了鲧治水的失败之后,最后任命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最终将洪水制服,表现了应天顺人的理性精神。在官员的选拔、任用与考核方面,尧及其后继者舜都坚持选用有专长、能团结合作的人,丹朱因为爱争论、共工因为阳奉阴违,都遭到尧的否定;相反,能够“克谐以孝”的舜,恪尽职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以及各有专长的伯益、夔、垂、皋陶等人,却受到信任与重用。这些人在接受任命时,又都能“让于有德”,谦让而不争,也与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相符合。在官员的政绩考察方面,尧主张“明试以功”,舜更推进一步,要求各级官员定期检查,三年大考,已定黜陟。为此,还颁布巡狩之礼,以为督促。(山西师范大学 张焕君)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