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文化与中国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五)

2015-01-15 15:53:44 来源:临汾日报

回到儒家礼学体系构建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看到,在周公树立了道德传统之后,孔子再次加以推进,建立了仁礼学说,随后又延伸出对忠、贤、孝、中等概念的探讨。与此相对应,在尧舜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这些概念也成为关键词。《论语》中多次提到尧舜,皆赞扬之词,对尧的评价最高,《泰伯》云:“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尧的功业,既在治国安邦上,更表现在礼乐法度等“文章”的制定推广上。在重视礼乐建设的孔子看来,这一点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则是《尧曰》中尧舜传授心法时强调的“允执其中”,而提倡中正刚健的中庸之道正是先秦儒家由“小人儒”蜕变为“君子儒”的根本所在。舜的功绩,在孔子看来,主要是对尧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卫灵公》中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还是《八佾》中孔子评价《韶》乐的“尽美矣,又尽善也”,都是此意。君子立身处世,如果不仅能“修己以敬”,而且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可以实现尧舜所追求的理想。在这里,尧舜成为修身、治国的标杆,被孔子纳入到儒家礼乐体系之中。
在孔门后学撰述的《大学》、《中庸》中,这一思路得以延续。《大学》云:“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将尧舜与桀纣对比,阐述孔子提出的仁道与恕道,尧舜成为孔子思想的注脚。
《中庸》亦然,在称赞舜时,说道:“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与前引《尧典》相似,都是对孔子中庸、中和思想的回应。
孟子对尧舜的称引最多,或者用来为他的仁政思想铺垫,《离娄上》所谓“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尽心上》所谓“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皆是此类。或者用来鼓吹他的性善说,《尽心上》云:“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尽心下》又云:“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都是说尧舜天性浑成,不假修为,自然为善。用于君臣之道,则如《离娄上》所云:“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尧舜如同衡量君臣关系的规矩,其所以成圣仍在于天性之善。《告子下》中,在回答曹交“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问题时,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尧舜之道并非高不可攀,一般人不过是自用而不知罢了。在《孟子》全书结束的《尽心下》篇的最后一章,孟子列出了从尧舜、汤、文王直到孔子的传承序列,表明圣贤道统,如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完整如环。其中提到的“五百有余岁”而有圣人出,更是被后代理学家相继承,成为儒家道统传承的固定说法,影响深远。
与孔子在血缘亲亲之外推崇尊贤相类似,孟子在提到尧舜时,对其尊贤事迹也反复咏叹。《万章下》云:“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又云:“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这样的论述,与当时关于尧舜禅让的传说密切相关,孟子对此十分赞同,认为这是选贤举能的重要标志。而《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正是对尧舜禅让时期理想社会的想象式描绘,但却成为后来中国有志于改革现状的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儒家礼乐文明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周公制礼作乐,将天命的转移寄托于民心的维持之上,而民心的得失则在于统治者是否有“德”,因此主张统治者必须明德、敬德,从而使中国摆脱神性的统治,确立了德政的传统。孔子一生敬仰周公,在对其思想中德、礼、乐等成分继承的同时,又开辟出仁、礼结合的新境界,在亲亲、尊尊之外,推出贤贤的主张,进一步打破身份、阶级的天然限制,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但孔子生于礼坏乐崩的时代,传统的等级与信仰逐次崩坏,功利思想、逐利本能,成为一时风尚,失去传统精神资源的支持,而又想建立新的学术体系,必须在历史上、逻辑上寻找新的依靠。于是,曾经活动于晋南汾河流域的尧文化以及历代相传的尧舜故事,被重新发掘,再作解释,安排在儒家礼乐思想体系之中,成为中庸、德政、尊贤、仁政、礼让、乐教、恤刑等重要概念的历史证明。既然古已有之,自当遵照奉行。儒家后学对此思路继续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一条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主线,对传统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山西师范大学 张焕君)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